荆轲刺秦王图
【作品赏析】:
荆轲刺秦王故事在汉代流传甚广,画图之中也多有表现,其原因是“勇”、“义”、“信”这些道德观念为汉代人所重,而勇士荆轲则是这些信念的象征。
战国末,齐国人荆轲来到燕国,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后秦兵压境,太子丹决定派荆轲行刺秦王,以解亡国之患。荆轲以燕国使者身份,借投降为名,与副手秦舞阳出使秦国。为取信于秦王,荆轲特带两件礼物,即:燕国督亢地方的地图(表示降服献地)和逃到燕国的秦叛将樊於期的头。秦王政(即以后的秦始皇)不知有诈,在咸阳宫隆重举行接见仪式。荆轲献上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后,又从秦舞阳手中接过地图进献。待地图展开完毕,藏在图内的匕首便显露出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袖子,右手握匕首向秦王刺去,一刺未中,秦王撕断衣袖慌忙逃开。因秦国明令任何人不得带兵器进殿,所以在秦王左右的官员无法攻击荆轲,只好以衣袖扑打和阻碍刺客。秦王被追得环柱而跑,所佩长剑也无机会拔出。危急之时,御医夏无且以药囊掷中荆轲,终于使秦王有机会拔剑斩断荆轲左腿。荆轲无奈,只得以全力将匕首向秦王掷去,却击中了铜柱。刺杀未成,荆轲与秦舞阳均被秦王和从宫外赶来的卫兵当场杀死。
善于抓住事件发生的高潮,给予艺术夸张和表现,是画像石的特点。《荆轲刺秦王图》画像的艺术夸张主要表现在取势和布势上。荆轲刺秦王,事情发生得突然、强烈。刚刚还极为庄严肃穆的王庭转瞬陷入一片混乱。生与死、追与逃、止与行这些矛盾,一下子都纠葛在起。这件石刻作品,正是抓住猝发性这一点来展现事件的。除荆轲外,惊慌动乱的人物的动势都呈放射状,分别向左上方和右上方运动,犹如石子击中平静的水面而引起水花四溅的现象一样。
作品内容在画面中的安排是多而不乱,主次分明。胆小的秦舞阳和夏无且这些非主要人物,安排在画面下方和边角。奋力抱住荆轲的朝臣,也只看得清两只脚和被荆轲挡了一半的脸。其余如秦王的断袖、匕首的尾絮、樊於期的头和匣子等,都作为填补画面空白之用。只有荆轲和秦王在画面中最为显明,他们周围大片的空白,既表现了空间,也清楚地反衬出这两个人的形象,而被击中的铜柱置于正中,更增加了双方冲突的紧张气氛。画上表达简洁、清楚、明了。
匕首穿透铜柱,显然是艺术的夸张,它有如这一历史事件的总结,而这正是夸张的恰到好处。
石刻雕凿手法与《泗水取鼎图》相同。
汉 山东嘉洋武氏祠石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