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轴
【作品赏析】:
包世臣学识渊博,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著有《安吴四种》等书。
包世臣早年留学馆阁体,二十五岁学二王,后纠正学简牍带来的婉丽之病,改习欧、虞和颜真卿,最后致力于篆隶北碑,自称:“廿六而后学,四十而后知。”其书法执笔用双勾,下笔取逆势;运锋则笔毫平辅纸上,以追求四面的满足;结字师六朝,力追左右有牝牡相得之致。以侧取势是他的书法最大的特点,但他的“侧”与一般人所讲的含义不尽相同,而是指笔毫所产生的“画满如侧”,并非真侧。从这件作品看,侧笔势贯全幅,笔画形成不同的、互相对应的侧面,流动中呈波浪起伏状;同时下笔有力,“筋摇骨转”,体势伸展,笔画跳荡飞扬,姿态飘逸。行笔速度缓,笔势稳,飘逸之中见沉著。用墨稍淡,墨色丰润,笔能摄墨,指能伏笔,笔墨相称。包世臣认为:“作草虽纵逸互用,其环转连属,有自三五字至八九字者,而用锋洁净、牵掣悉归平直,无一笔伤偏软缭绕。”此语基本符合他的情况,表现在每字之间很少有柔丝的连带,大多是每字一停、每字一收笔。这样的写法,并不使人感到僵板,因为他能够以行笔所形成的笔画不同侧面的对应、流动中形成的侧势,以及字的正斜对应来表现气势贯通,构成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书法,对清代中、晚叶以来的书坛产生过一定影响。但也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笔毫平辅,多数笔画按多于提,显得筋骨不足,节奏感弱,有“终伤婉弱”之讥。
【作者介绍】:
包世臣(1775-1855),字城伯,号慎伯,晚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泾县古称安吴,故人称包安吴。嘉庆三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所著《艺舟双楫》为主要论书著作,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为扭转宋代以后的帖学,先后与阮元、康有为同倡碑学。特别是在笔法上,试着以具体的、可以观察到的,比较新颖的方法揭示书法这一形象艺术的奥妙,从而引起了书坛的广泛注意。
清 包世臣 行草书 藏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