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伎图
【作品赏析】:
绢画残片是解放前日本大谷光瑞的“大谷探险队”在阿斯塔那墓中发掘盗走的,应是屏风画的残片。与此画同时出土的还有先天二年(713)和开元二年(714)的帐记文字,因此,可推知作画年代约在开元以前。
绢画上的妇女身着时髦的大翻领胡服,头梳惊鹄髻,额描花钿,左手上举至肩,应是画在屏风上的舞伎。
“阿斯塔那”是回鹘(维吾尔族的前身)语“京都”的意思。这里埋葬着从西晋初年到唐代中期的大批达官贵人,向绝大多数是内地人的后裔。这一古墓群中有一部分是初唐当地豪族张氏的墓葬。吐鲁番地区自两汉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原与西域、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到了唐代,这种交流更为密切。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在这里设置西州都督府,加强行政管辖,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张氏家族墓葬中保存的初唐时期绢画残片,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时我国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绘画发展的某些一致性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汉文化传统的绘画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绘画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把此墓绢画与它同时期的西安发现的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壁画《宫女》(706)联系起来考察,不难看出,在人物造型和用线方面极为接近。屏风上所绘的舞伎脸型长圆而丰腴,虽在整体感觉上仍有清秀的特点,但它那饱满的面型,已透露出仕女画人物造型向盛唐的丰满圆脸过渡的趋向。用线的简洁流畅、运笔注意起落转折和轻重起伏、以柔弱或劲健的线条分别表现眉目肌肤造型上的变化,都体现了当时绘画方法的一些共同特点。
唐 绢本 设色新疆吐鲁番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纵15.7厘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