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欣赏 > 草書千字文卷

草書千字文卷

书法欣赏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简介】:

    宋·徽宗趙佶書於1122年。時年四十歲。紙本。草書。31.5×1172cm。《石渠寶笈初編》、《格古要論》著錄。遼寧省博物館藏。刊於《中國美術全集·宋金元書法》,日本《中國書道全集》(五)。

【集评】:

    淸孫承澤《庚子消夏記》:“書法學懷素,而腕力弱甚。”

    

【赏析】:

    如果作一粗略的劃分,所有作品的用筆都可以歸爲兩類:一類以流暢的運動爲特徵,線條外廓較爲光潔,一類以艱澀的行筆爲特徵,由於作者自己爲運動所設置的阻力,使行筆時產生微小的顫動,線條外廓不平整。當然,枯筆和粗糙的紙張都會影響線條外廓的光潔,但它們與第二類用筆所帶來的邊廓的細小波動是很容易區分的。第一類筆法在淸代碑學興盛以前,一直是書法史上主要的用筆方式。趙佶草書千字文即是一件典型的作品。

    那些尖細的筆觸很容易使人產生尖薄和率意的感覺,但是,當我們沉入線條中—像沉入一條河流那樣,任隨線條的推移和線條內部的旋轉、彎折、昇沉將我們裹挾、簸弄,則能從中獲得十分特殊的體驗。這是一條極爲流暢的河。節奏輕捷,但線條不失力感。線條內部運動當然不如晉人,亦不如唐人豐富,但這是過於迅疾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自叙帖》亦然。

    狂草作品筆法豐富性方面的損失是可以在線結構的豐富變化中得到補償的,但此卷重複的線型太多,而且同一行中形狀、尺度相近的弧線或斜線有時重複三四次,對於一件每行只有五六字的作品來說,不能不帶來某種單調感。

    作品中大多數單字外廓都隱隱呈一圓形,同時相鄰各字往往大小接近,雖然疏朗的空間分割使各字能較好融合,但說明趙佶的感覺模式中單字仍然是難以折解的空間組織。作品雖然藉帝王之尊表現出自信而灑脫不羈的一面,畢竟不如唐代狂草氣象開闊。

    作品用的是描金雲龍紙,名貴,但這種精細加工的紙張很光潔,書寫時線條容易浮滑。難爲趙佶。他用的筆倒眞値得羨慕。彈性極好,亦極爲精緻。人們說這件作品從頭到尾毫無倦筆,我倒更願意說,這支筆毫無倦意。也許正是靠這一類出色的工具,趙佶輕松地實現了從“瘦金書”到“千字文”節奏的轉換。

    《草書千文》淸時入內府,《石渠寶笈》著錄。全帖長三丈有餘,卷用描金雲龍紙,展卷頗有華美絢麗的氣象。自然,舊時描金雲龍紙也只有大內有藏。這龍袍龍冠龍座龍廷,龍是皇帝專用之象,象徵皇權;一般民間由於御諱是不敢觸禁違礙的。

    《草書千文》在用筆上一氣呵成,極奔放馳騁之致。徽宗作楷精工細琢,作行書猶不免氣弱;唯作草書則是疾徐緩衝,提按頓挫,輕重粗細,方折圓轉,互相間交叉得極有旋律,是一種自然的富於音樂感的氣度。又此帖卷長三丈,書有九十九行烏墨餘箋,耀耀奪目,誠所謂長篇大觀,帝王風姿躍然眼前。再回視淸代的皇帝如乾隆等書法,那簡直是虛腫做作,不啻霄壤之別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