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相景君銘
【简介】:
全稱《漢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銘》。也稱《景君碑》。東漢漢安二年(143)八月立。碑原在山東濟寧任城縣,後移濟寧縣學。據淸王昶《金石萃編》記“碑高九尺、廣三尺三寸。”隷書。碑陽十七行,行二十三字。碑陰四列,列各十八行,第四列二行,字大小不一。陰末後刻四字韻二行,行四十二字。額陽文篆書二行,共十二字。有翻刻本。上海藝苑眞賞社有影印本。
【集评】:
明王世貞評其書:“隷法故自古雅。”淸孫承澤《庚子消夏記》:“其書方整有分法。王元美稱之曰古雅,非溢美也。”康有爲《廣藝舟雙楫》:“駿爽則有《景君》”。“古氣磅礴,曳脚多用籀筆,與《天發神讖》相似。”楊守敬《平碑記》:“隷法易方爲長,已開峭拔一派。郭蘭石(尙先)謂‘學信本(歐陽詢)書,當從《鄭固》、《景君》入’,可謂探源之論。”梁啓超《碑帖跋》:“其書勢猶含篆意”。“始見波磔,然字體猶作長方,用筆猶取圓勁。”
【赏析】:
康有爲曾評此碑曰:“古氣磅礴,曳脚多用籀筆,與《天發神讖》相似,蓋和帝以前書皆有篆意”。
康氏所評除末句“和帝以前書皆有篆意”是其主觀憶斷,孤陋寡聞的表現外,所評《景君碑》却是十分恰當的。如圖,我們可從第五行首字“明”,第六行的“乃”、“考”,第七行的“行”、“帝”、“厥”等字,看到以篆籀的用筆之痕迹,所謂“倒韮”、“懸針”之法,這種寫法我們可從《魏三休石經》中讀到,康氏所說《天發神讖碑》也是使用的這種方法,這說明東漢末年儘管隷書是通行文字,但好古之風氣仍時時在碑刻中有所表現。
《景君碑》盡管有上述特點,但通篇感覺却因有的字用了篆籀筆法而顯得風格不夠協調,因此在漢碑中的“級別”也並不顯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