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
【简介】:
也稱《獵碣》、《岐陽石鼓》、《陳倉十碣》、《雍邑刻石》等。爲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之一。無年月。刻石年代歷來爭論很大。有秦襄公(公元前770—766)說(郭沫若):文公(公元前765—716)說(震鈞、羅振玉、馬叙倫);穆公(公元前659—621)說(馬衡)等。近人唐蘭則考爲秦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可以肯定《石鼓文》爲春秋戰國時期遺物。唐初發現於天興縣(今陝西鳳翔)三畤原。文刻於十個鼓形石上,高約100cm,徑約60cm。每石環刻四言韻文詩一篇。記述秦國君田獵之事。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銘刻館。十鼓原應有約七百字。唐宋時已殘,宋歐陽修所見,也僅四百六十五字。數經遷徙,文字更有磨滅。第九鼓已一字無存。現僅見二百七十字左右。唐搨本無傳。現存最好搨本爲北宋搨本。二鼓“汧殹”之“汧”字未損爲明初搨本。二鼓“氐鮮鱄又之”五字未損爲淸初搨本。翻刻甚多。存世搨本流傳情况,張彥生《善本碑帖錄》中介紹甚詳。影印本有商務印書館《石鼓文研究》後附之《先鋒本》、中華書局之《後勁本》、日本博文堂之“汧”字不損本等。近年來北京文物出版社、台灣大衆書局均有影印本。
【集评】:
唐張懷瓘《書斷》:“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迹石鼓。”元潘迪《石鼓文音訓》:“其字畫高古,非秦漢以下所及,而習篆籀者不可不知也。”淸孫承澤《庚子消夏記》:“遒樸而饒逸韻,自是上古風格。”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結構如生,點畫如注,誠如孔顨軒太史所謂,勁者山立,柔者禾垂,行若奔雲,止若據槁。一字之內左右相生,一簡之中稀疏適歷。固當遠超二李,近軼兩徐矣。欲學篆書,捨秦刻間架此鼓筆畫奚從哉。”劉熙載《藝槪》:“篆書要如龍騰鳳翥,觀昌黎歌《石鼓》可知。”康有爲《廣藝舟雙楫》:“觀《石鼓》文字與秦篆不同者無幾,王筠所謂其盤灾敢棄,知文同籀法是也。”“則金鈿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彩。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即爲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爲書家第一法則也。”“爲篆之宗”。
【赏析】:
石鼓文在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與虢季子白盤及秦公簋等靑銅器銘文一脉相承,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代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的字裏行間,已經找不到象形圖畫的痕迹,而完全是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石鼓文雖然從西周金文發展而來。但已擺脫盡了金文的影響,成爲一種嶄新的風貌,其用筆、結字和章法,也沒有春秋戰國時期金文那種裝飾意味,它的魅力完全體現在用毛筆按照一定的筆法而書寫出來的自然流暢的效果之中,顯示出一種成熟的,富有修養的藝術匠心,石鼓文的書寫者在線條的筆法和字形結構各部分之間的組合規律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石鼓文受到唐以後歷代書法家的一致贊賞,特別是淸代以來的一些篆書高手如楊沂孫、吳昌碩等皆得力於此,其影響直至今日仍未衰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