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碑
【简介】:
亦稱《陳思王曹子建廟碑》、《陳思王碑》、《曹子建碑》。隋開皇十三年(593)立。正書。間有篆隷。二十三行,行四十三字。《金石萃編》載:“高七尺,寬四尺二寸五分”。在山東東阿西八里魚山祠內。舊搨本十二行“獨步”之“獨”字未損,王阮亭《居易錄》始著此碑。
【集评】:
淸楊守敬《平碑記》:“用筆本之齊人,體兼篆隷則沿北魏舊習,然其筆法實精,眞有篆隷遺意,不第如《李仲旋》等碑之貌似也”。淸康有爲《廣藝舟雙楫》:“《曹子建碑》如大刀闊斧,斲陣無前。”列爲“能品上。”又云:“快刀斬陣、雄快峻勁者,莫若《曹子建碑》矣。”
【赏析】:
隋代書法,由於筆法的日趨成熟,加之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逐漸喪失六朝書體的拙樸,走入巧作的軌道。其主要表現爲筆畫的光平化、結字的匀稱化以及章法的格式化。這在文字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進步。但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面對着我們:隨着揩字的日趨成熟,文字由內質的美逐漸無意識地轉移到外在形態的美。及至後來行草書的大盛,人們對書法美的認識更注重於外表形態的起伏多變,自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淸,都是如此。直到淸朝中晚期,當作爲藝術的書法幾同於印刷字體的時候,人們才開始反省以前一千多年的書法史。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曹植碑便是刻意追求外態美的作品。其一點一畫、一轉一折,都將筋骨抛露在外。偶有幾處掛肉的,却也似後貼上去的,裏面已經沒有血液的流通,好似一個標本,初看美得令人心動,及至用手一摸,才得知是個沒有生命的東西。
更可怪的是,曹植碑的書寫者將某些篆隷的筆畫雜揉其間,以祈得古人的筆意。殊不知,古樸之意,焉能以虛壳圖之?由是,其藝術格調自然難入上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