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劍芝仁兄題室名橫幅
【简介】:
近代·吳昌碩書於壬戌(1922)四月,時年七十九歲。紙本。大篆。橫幅,正文題“景彝室”三字,款題“劍芝仁兄屬篆”,計三十五字。
【赏析】:
吳昌碩的藝術生涯是從書法起步的,四十歲前繪畫不肯示人,其書法尤擅篆書,初事小篆,受鄧石如、楊沂孫、楊峴等影響較深,后專寫《石鼓文》。由於石鼓介於大、小篆之間,故《石鼓文》旣具大篆的恣肆跳躍,又有小篆之淸朗端謹,而這亦正是吳昌碩所書《石鼓文》的妙處所在。但吳昌碩寫《石鼓文》又揉進了自己的匠心和個性。在結體上,吳昌碩將《石鼓文》的間架收得更緊,尤其是在中畫的擺佈上,昌碩往往將其安排得密不容針,本幅“彝”字便是一例,從而造成內緊外松的明顯黑白對比效果。在昌碩篆書中,常常可見其有意識地將字的某部分收緊,又將某一部分盡量放松,這樣便使其書的空間呈一種強烈鮮明的起伏節奏和大開大闔的空間跳蕩,從而將篆刻藝術的旨趣不露痕迹地滲透到書法藝術之中,可見昌碩熔書、刻精義爲一爐的獨特匠心。
吳昌碩寫石鼓文的筆法尤堪重視。其用筆旣老辣蒼健,力能扛鼎。同時又跳躍靈動,富有韻律。其筆劃初看似絕無修飾,頗得石鼓質樸之眞諦。在這方面,其風格近鄧石如、楊沂孫,而不像趙之謙等寫篆書頗見巧飾。昌碩用筆極單純,然而其妙處却在每一筆的起、合、輕、重都一現於紙上,爽快淋漓,觀其字便彷彿可看到其揮毫的過程。中國書法的一大妙處即在通過用筆的起伏挑剔、頓挫轉折將書寫的運動過程以靜態的方式凝結在紙上。字是靜的,而觀字則感受到一種強烈鮮明的運動感與時間節奏。草書最能體現中國書法這種特有的以靜示動的藝術意蘊,篆書則不大容易展現,而吳昌碩却能將篆書寫得飛動跳躍,若非對書法藝術有極深的體悟是難於達到這樣境界的。因此,昌碩將其書的結體在端謹中摻以欹側(如本幅的“景”字),均稱中招以疏密,與其用筆的平實中見變化,蒼勁中見酣暢密切配合,正是把書法中最具魅力的以靜示動的內蘊發揮到一個極高的境界,從而成爲中國歷代書壇中篆書的佼佼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