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發神讖碑
【简介】:
又名《天璽紀功頌》、《紀功頌》、《吳孫皓紀功碑》。又俗稱《三段碑》、《三擊碑》。世傳爲皇象書。三國吳天璽元年(267)七月立。石舊在江蘇江寧天禧寺。後移籌思亭,又移尊經閣、縣學。石呈圓幢形。環而刻之。宋時已斷爲三段。篆書。上段二十一行,行五字,詔遺一行六字,大吳一行七字。中段十七行,行七字。下段存十行,行一至三字不等。共存二百餘字。後有宋胡宗師、石豫、明耿定向題跋三則。淸嘉慶十年(1805)三月燬於火。搨本遂難得。故宮博物院有宋搨本。周右浚等有《天發神讖碑考》、汪照《天發神讖續考》,羅振玉《天發神讖碑補考》。考訂甚詳。有重刻本多種。江蘇揚州者爲淸阮元刻,北亰者爲林曙生刻,俗稱“黃泥牆本”爲最。影印本甚多。近年來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吳天發神讖碑》。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篆隷》(下)。張彥生《善本碑帖錄》收有整幅縮印圖版。台灣大衆書局有影印本《吳天發神讖碑》。《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二)收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搨本和明搨整紙本。
【集评】:
宋黃伯思《東觀余論》:“若篆若隷,字勢雄偉。”淸楊賓《大瓢偶筆》:“王僧虔稱其沉着痛快:袁昂稱其如歌聲繞梁,琴人捨徽,今觀其筆法生澀險勁乃至如此。其不用挑法,挑撥平硬,非篆非隷,弇州指爲八分。”張叔未謂其:“雄奇變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爲兩漢以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予觀其書,方折盤旋以隷筆而行篆體,戈長劍利中實乃弓燥手柔。張懷瓘以沉着痛快目之,良不虛也。漢時篆法惟《張遷》碑額略有此意。北朝李仲璇《修孔子廟》、《臨淮王像》諸刻似極仿之,亦時勢漸趨使然耳。”康有爲《廣藝舟雙楫》:“由篆變隷,篆多隷少者。”“筆力偉健冠古今。”“奇偉驚世”,“篆隷之極。”
【赏析】:
《天發神讖碑》以怪誕離奇聞名。結體用篆法,而字形取方,且多雜隷書體勢。筆劃純用方筆,方起方折,又以方收筆。最堪稱奇者爲尖垂筆,如利刃森森,此爲古代懸針筆之實例。
漢魏時期的書法處於歷史的轉折期,其間今古雜會的現象頗引人注目,那種旣不統一又苗頭紛現的格式給后人以多向度的審美啓示。如此碑,不但從沉着痛快的筆法和峻利昂健的體態中表現出了書者的大膽的創新精神,也使匀靜、和睦的篆體書的表現力和套路有了新的突破和拓展。而且由於是在篆體上的作爲,又直接地啓示了明淸以至現代齊白石等篆刻家們的印章語言,激其膽識,開其眼界,從而豐富了治印藝術的品味,別開生面,蔚成一代風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