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曹全书法特点
汉《曹全碑》审美特征简析
(王飞)
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东汉时期蓬勃发展的碑刻艺术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书法艺术经典之作,这其中的《曹全碑》可以说是隶书书体发展过程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中国东汉时期的重要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年),明万历初年于陕西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汉隶中独树一帜,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曹全碑》的结体、笔法都已经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境地, 因此为历代学人和书法评论家推崇备至。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
从前人诸多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全碑》最显著的风格特点是字迹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
《曹全碑》的审美特征,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一、用笔:纯用圆笔 运笔平实
《曹全碑》的用笔从完整的拓本来看基本全为圆笔。圆笔较为平实温和,这是《曹全碑》之所以能够取得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曹全碑》的用笔平稳徐行,一丝不苟,笔锋始终在笔道中行,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使其线条更趋于内敛,而其所具有的翩翩之趣的动感,多半是因为有一些弧形长线所形成的,如撇、捺、钩及横挑的弧势等。
二、线条:凝练简省 协调自然
汉碑线条各具不同的审美特征,如《张迁碑》的粗涩、《石门颂》的灵动、《乙瑛碑》的丰腴、《张景碑》的细劲、《夏承碑》的缠绵……,《曹全碑》则为凝练简省,观碑中字,线条没有过分装饰的迹象,往往一笔出去,行至意想不到的位置戛然而止,许多点、短横尽量浓缩,多数字在上、下笔的承接处断开,留出较多空白,而其笔意丝毫不因笔画简缩而出现阻隔,反而显得更协调自然,空间更圆融、静和,这也使得《曹全碑》卓然独立于其他汉碑之外。凝练自然的线条,是构成《曹全碑》典雅逸静的重要原因。
三、结构:形扁舒展 收放自如
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可《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已经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在其他汉碑中是极为罕见的。由于《曹全碑》形体多呈扁形,故势呈横向,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产生了平稳的感觉,因此《曹全碑》在结构处理上,上、下、左、右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自然合理。
结构的收放也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收放之间,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在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使得自己生动灵活,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正因如此,《曹全碑》形成了妍媚秀丽、素静雅致的艺术风格。
四、章法:参差错落 疏密匀称
《曹全碑》结字的大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作者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这样的结构安排,更是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
综上述,《曹全碑》成为一部被后世代代传颂的完美汉隶精品绝非偶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除了从基本的用笔及结字入手外,更应从格调品位上去把握它,只有对《曹全碑》有更高层次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或剖析其基本技法,从而进入“形神兼备”的学习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