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书法比赛
姹紫嫣红辞旧岁,莺歌燕舞迎新春。为更好的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传承中华诗词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增强公众关注生态、爱护家园的文化自觉,培育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风尚,新春佳节期间,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政治部联合甘肃省书画协会举办甘肃省首届“挥毫中华诗词·感悟生态智慧”生态文化主题书法大赛,以“笔墨生态”的形式积极推动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
本次大赛,面向全社会征集作品,各界书法爱好者积极参与,征集到了一批反映生态文化智慧的书法作品。现将获奖作品与广大读者共赏。
赞 • 美 • 吟 • 咏
自然景物
今天,当我们品读这些古诗词的时候,不难看出大自然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夏日南亭怀辛大》) 的描述,表达的是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闲适。夏日荷花的香清气淡, 竹露滴在池面的空灵回响, 可谓滴水可闻,细香可嗅。杜甫“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绝句》),描画了水暖沙温、燕子翩飞、鸳鸯慵睡的大好春光图景。王维“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出了北方边塞的辽阔与苍茫。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 写出了江南春天的明媚与绚丽。这些对大自然的赞美吟咏都成为剪不断的乡愁的记忆, 代代相传、念念不忘。
仁 • 爱 • 情 • 怀
悲天悯物
古人始终对自然存有感恩之情, 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 体现出一种惜生爱物、范爱亲仁的思想。白居易“叶含浓露如啼眼, 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 乞君留取两三条”(《杨柳枝词八首之七》),劝诫人们不要攀折柳枝, 对一草一木的悲怜情怀跃然纸上。“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的格言将爱物惜用、勤俭节约作为了中华传统美德。李商隐看到一些达官贵人饕餮终日, 恣意破坏竹林生态, 便写下了“嫩箨香苞初出林, 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 忍剪凌云一寸心” (《初食笋呈座中》), 表达了对嫩弱春笋的惋惜。前人留下的“不小网捕鱼、不射夜宿之鸟、不竭泽而渔、不毁林而猎”的古训, 体现的都是对自然取之有时、取之有度朴素睿智的环保理念。
体 • 察 • 感 • 知
万物有灵
古代诗人移情于自然万物, 认为自然万物都具有灵性。山水自然与人物心性相通, 花木虫鱼影射人生品格。“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描写的是春涧的幽静;“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表现的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恬适心情;“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表达的是诗人陶醉于山林的情趣;辛弃疾“一松一竹真朋友, 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表达的是诗人与松竹花鸟为友的心境。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都蕴含着独特的哲思与禅机, 能让读者体会到情景交融、理趣同赏的美感, 可谓对自然的妙悟感应。
节 • 律 • 启 • 悟
自然节律
古人认为, 世间万物均有隐性秩序在支配运转,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自然节律无处不在。在自然的周期变化中会得到许多生命的感悟。诗词中有不少体现遵循自然节律,充满哲学思辨的名篇佳句。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体会到的是暮年飘泊、江湖飘零的孤寂与无奈。谢灵运“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表述的是诗人病后初愈,凭窗而坐,极目所见的风光景致:萧瑟的池塘不觉间已春草繁生,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已悄然变换。远近交错、声色交融,巧妙展现出季节更替带来的蓬勃生机。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表达的是诗人自由超脱、恬淡隐逸的生活态度。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光阴易逝、人生易老。
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政治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