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用纸
在《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职官二》中记载:“拓书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清匠九人。”由此可见在唐代已有专门进行纸张加工的人存在。
所以对于熟纸及熟纸的方法,并不是现代才产生的,而是在古代就早已存在并投入使用。
熟纸中较著名的如唐代的硬黄纸,多用以写经和摹写古帖。以树皮为原料,在原纸上浸染黄粟汁液,使之呈现天然黄色且防虫蛀,再在纸上均匀涂蜡,经研光后,纸张表面光莹润泽,韧度好,透明性强,称之为硬黄纸。
古代并无现今的照相印刷复制技术,要让书画作品原迹传之弥久,在更大范围里推广传播,常用的方法是以摹拓手法复制出一份或多份副本。隋唐时代均有专门摹拓书法的匠师。宋以前碑帖书画的复制,都以此为主要手段。
唐太宗令人复制王羲之的《兰亭序》,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依凤阁侍郎王方庆所呈书迹摹写《万岁通天帖》均属响拓。今人尚有幸得睹这些古代书迹的面目,也全有赖这前人的“响拓”。
硬黄响拓即以制过之蜡纸(亦日硬黄纸,取其透明)覆书画原作上,向光照明,以笔勾取其外形轮廓,再与原作对照,填着墨或色彩,此即唐人所谓“响拓”。响拓实际为“向拓”,响拓属于讹误,亦日“影书”“影覆”。就是蒙纸于原作上,双勾填墨,所成效果最能接近原作。
赵希鹊《洞天清禄集》释之甚详—“以纸加帖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 ‘响拓’。”其中还载:“硬黄纸,唐人用以写经,染以黄聚,取其避蠢。以其纸加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用硬黄,皆唐人仿书,非真迹。”
据此可知世间流传书于硬黄纸上的所谓“二王”真迹,多为唐人仿书而已。
摹拓复制之法,本由保存原迹和流传推广的初衷发展而出,不意变成了造假者鱼目混珠的利器。
硬黄纸因其经黄聚染色具有防虫的特性,所以除了响拓外,还广泛应用于写经。有很多写经卷子有抄经者以及年月的题记,为人们了解唐代经生及其书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且因当时使用工具及外部环境的差异,执笔法与当下相比也有较大区别,更为多样。
麻纸
用兰麻、大麻等野生麻纤维造纸,需对原料沤制脱胶。麻纤维是纸张中最长的纤维,造出的麻纸韧性极强,古代写经作品中用纸多为麻纸。
宋拓《十七帖》显微图(麻纸)
皮纸
用褚皮、雁皮、桑皮、三娅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纸。纸质柔韧,薄而多孔,纤维细长,但交错均匀。从供糊窗和皮袄衬里等日用需要到书画用纸,用处较八历代书画作品中如神龙本《兰亭序》、韩沉《五牛图》、米芾《茗溪诗》等皆为皮料纸。
米芾《茗溪诗》局部
元书纸(竹纸)
竹纸中的元书,质量上乘,从昨竹开始,经断青、削青、拷白、浸坯、断料、浆料、煮料、出镬、翻滩、堆篷、落宕、瓣料、春料、操纸、牵纸、烧蝠、磨纸、盖印等步骤到制成一张元书纸,有七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精工细作,不得马虎,大源山区曾流传“措手七十二,造纸非容易,要想出名纸,步步要小心”。
好的竹纸轻薄光滑,有种类似薄“皮”的质感,在历代书画作品中也多有应用,如《中秋帖》原纸中竹纤维含量就较大,及至明末清初,文人间往来信札原纸也多为竹纸。
宣纸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因能保存数百上千年不蛀不腐,也是典籍珍藏的理想载体,赢得“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的美誉。宣纸用料极为讲究,传承一千多年来,一直是选用产于安徽省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用称猴桃藤汁为纸药,精心制作而成,而且根据品种
不同,其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配比也略有区别。
宣纸的制作工序复杂,将草料、皮料分别操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水质、气候条件,经过反复的浸泡、清洗、蒸煮、腌沤、发酵等工序,通过日晒雨淋进行自然漂白。
漂白后的原料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按不同比例混合,再添加纸药(称猴桃藤汁),经过抄纸、晒纸、剪纸等工序完成,历时两年多一百多道工序。不仅有着明细的分工,而且还要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一道工序都耗时费力,且在传承中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准确描述,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口传心授加上个人领悟才能完成。
此外,即使使用同样的原料,若没有泾县的自然环境、水质、气候,同样
很难达到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技术要求。
混合纸
宋元时期,有将竹料与其他原料混合制浆造纸的实例,后来也多有混合纸的应用,如米芾《公议帖》《新恩帖》为竹、麻混料纸,米芾《破羌帖跋》为竹等混料,浅黄色,加蜡,研光,有竹纤维束及其他纤维。混合纸的应用是为了弥补单种纤维成纸的缺陷,如竹纸纤维短,韧性较弱,混入皮料后,可适当提升其纸张韧性。
—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古代各种书法字体大全
下一篇:齐振家书法多少钱一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