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字书法
单字分析
“明”字为何写成“眀”呢?有人说“目”代表眼睛看见光明,也有人说是因为清代的文字狱,不得已在“明”字中加一横,其实“眀”字至少在西汉就已经存在了。
柳公权《玄秘塔》
“明”字最常见的有三种写法:明、眀、朙。
我们现在使用的“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易经》里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字出现的虽早,然而在很早以前的古代,“眀”、“朙”的写法更为常见。
赵孟頫《三门记》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中只收录“眀”、“朙”两种写法,注曰“上通下正”,即“朙”为正字,“眀”为通字。《说文解字》释为:“朙,照也,从月囧。”
颜真卿《多宝塔》
也就说“明”字的正式写法其实是“朙”。
对于“囧”这个部首,《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囧,窗牖丽廔(lóu),闿明也。”“囧”与“月”组合在一起,便成了“朙”。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即光明之意。颜真卿在书法中经常使用该种写法,侠客觉着这与颜鲁公取法篆籀有关。
欧阳询《九成宫》
“眀”字的产生,则是在“朙”字在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隶变中,小篆“朙”字左边的“囧”讹变简化为“目”,就有了“眀”这种写法。
《康熙字典》对“眀”的注释为:“古同明。田艺衡曰: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故,字康熙始,“明”字便正式成为标准官方印刷字体,沿用至今。
但,从书法角度来说,由于“月”字较为瘦长,如果用“日”字,很显然整个字都较为单薄,而“囧”又较为难写,故很多书法家都在用“目”。
就好比“昨”字,末竖不宜拉的过长,尽量将“乍”旁写得厚重些。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
古代楷书作品中,我们很少能见到“日”旁明字,多出现在行书中,简化字的核心“简便易识”,顾采用“日”旁明。
孙过庭《书谱》
明在书法中书写多了一个横,为什么会多一个横呢?
“明”字,多了一横。说法有三。
一说,是因为古时趵突泉喷泉之水高达数丈,几次立碑都被冲倒了,于是明朝时济南府请山东巡抚胡缵宗书写立碑,字写成后,济南石匠选上好石材刻碑。端午这天,知府官吏把刻有“趵突泉”的石碑竖立在趵突泉源头。不久却发现,“突”字上的两点被腾空的泉水冲走了,都说冲到大明湖去了,其中一点留在了“明”上。
二说,“大明湖”三字是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拓下来的,碑则为嘉庆书法家登州人于书佃创作,这“目月”组成的明是帖写的写法,在书法艺术中,为了字体结构平衡或者美感,经常会有加笔和减笔的情况。
三说,清朝书法家为了避讳明朝的“明”而多写了一笔,尤其是在“大”字之后,否则写“大明”有可能遭到文字狱,而趵突泉的“突”字则可能是书法家的艺术需要。
明:古写,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大小。左小右大
左部“目”首竖不要重;诸横抗肩、最后一横成一小提。
右部“月”撇为竖撇,不要重、长;难点在横折钩,关键是折后要先往里拐、再向外走,不要太长,钩要干脆;中间两横不要长,形态与左部的两横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