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哲理 > 陈士忠书画

陈士忠书画

书法哲理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鲍俊 竹石图 轴

黎向群(著名书法评论家)

中国传统有“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之说。“书画同源”一说,源出《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以书入画”一说,相传陆探微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运用到绘画上。迨至清末民初,吴昌硕将传统文人画推向高峰。上述理论,广为历代书家所接受,文人画成为他们高雅生活的一部分。

岭南的书法家也不例外,也写文人画。传统的文人画,以梅兰菊竹为创作体裁。岭南画竹好手,亦不乏其人。自明代伍瑞隆、梁元柱、黎民表、赵焞夫、陈士忠等人以不同风格画竹而有卓越成果后,清代嘉道年间,又出现了像温汝遂、温汝述、招子庸、李果吉、梁琛、吕培、吕仲因等一批画竹名手。首推顺德温汝遂、温汝述兄弟,他们既是画竹名家,又是鉴藏大家,流传在广东宋代的文同《墨竹大轴》和元代吴镇《梅道人墨竹卷》就庋藏在印可斋,为他们提供了画竹珍贵的范本。温汝遂专心画竹,以己意造新法。谢兰生评曰:“爱竹亦入骨髓”。招子庸主张“画竹应师竹,何须古人,心眼手俱到,下笔自通神。” 鲍俊也是其中的一位。

鲍俊(1797—1851),字宗垣,号逸卿,又号石溪生。中山山场村(今珠海市香洲区)人。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举人,三年成二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山西司主事。道光十一年(1831)返粤,有别墅在广州芳草街,老榕一株,古干参天,榕之下为榕堂,堂下有池,池上有楼,有亭,有桥,有廊,名为“也园”。晚岁主讲顺德凤山书院、惠州丰湖书院。晚年将入京候补郎中,途中患病折返,不久去世。有《榕堂诗钞》《倚霞阁词钞》等。

鲍俊擅长书法,亦善画竹、梅、松、菊、葡萄等。尤以书法名世。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曰:“逸卿太史以工书名于时。既工小楷,而大小行草以及擘窠大字,靡弗工。故远近求书者踵相接。”

鲍俊传世的画作不多,给人们的印象只是一位有功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收藏家,画家身份却不为人知。

鲍俊性好交友,与招子庸、黄培芳、张维屏、苏六朋、陈其锟、潘正亨、梁廷楠、叶梦龙、邓大林等羊城名士交好,常在榕堂,置酒邀朋,雅集唱和,书画合作。鲍俊的书画作品多流存在中山、广州、香港、澳门、上海等地。据陈其锟《月波楼琴言》载:“丁亥(道光七年(1827))秋入都,鲍逸卿(俊)、潘伯临(正亨)、招铭山(子庸)饯于珠江,索书画者林立楼前,设方几四,各占一席,逸卿、铭山画兰竹,余与伯临作,烛光照座,花气袭人。”《广东名家书画选集》刊有敦宝书室所藏画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倒垂墨竹》。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有其画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兰竹、二十四年(1844)与邓大林合作山水和二十九年(1849)的《墨竹图》等。

鲍俊的艺术观,主张“以书入画”和“师竹”。他画竹“师古不泥” ,重视实地写生,观察竹子的形态,细致而入微,作品立意新颖,形神兼备。无聊斋藏有其《竹石图》轴(如图),纸本,纵133厘米、横29厘米,款题:“竹坪二兄雅鉴,庚子五月石谿生鲍俊”,下钤:“鲍俊之印” 白文、“逸卿”朱文各一枚。此轴创作于“庚子五月”,即道光二十年(1840),时年43岁,他已辞官返粤,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画面由翠竹、奇石、藓苔、小草等元素构成,远与近、高与低、疏与密、浓与淡、纵与横,层次丰富,意境深远;以书法笔法入画,用笔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水墨间别有一种文人画的意境和情趣以及气格。

鲍俊本身也是一位鉴藏大家。冼玉清在《广东之鉴藏家》一文中将鲍俊列为鉴藏家并载:“收藏剧迹有宋岳飞的手札、元代吴镇为儿子佛奴作山水册、王翚《紫藤书馆图》轴。”

(整理:陈福香,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等。因版面所限,文章有删节,标题为编辑自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陈增腾书画

下一篇:陈嘉平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