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书法
刘海粟被美术界公认为我国新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因画名太甚,掩盖了其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
刘海粟(1896~1994年),初名磐,字季芳,后改名“海粟”。刘海粟出生在常州青云坊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其母为清乾隆进士洪亮吉的孙女,豪爽大度、学识深广,对刘海粟一生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刘海粟6岁入塾读书,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四书》、《五经》、《九成宫》、《玄秘塔》、《麻姑仙坛记》、《芥子园画谱》、恽南田的花卉等都是他学习的内容。25岁时,遇到清末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康有为。康有为针对刘海粟当时的书法状况,推荐他先写《石门颂》,再写《石门铭》。
刘海粟在临写时,捕捉其天然之趣,体会其奇诡变化,取其雄厚奔放之气。其临《石门铭》,用笔方圆兼备,借此碑壮大胆气,纠正其手板之弊。刘海粟按照康有为的指点,反复临摹二碑,书艺大进。
刘海粟收藏的明代徐渭、陈淳的草书,清代朱耷、刘墉、郑燮的行书,伊秉绶的行书、隶书,吴昌硕的篆书,面对面地与大师“对话”,使他加深了对书法的了解。康有为去世后,刘海粟转入对古代书法的潜心研习,广涉各种碑帖,从他历年作品的题字上可窥出端倪。
刘海粟的作品,字与画,都深具精神、魅力。他的书法与康有为开张奇宕、纵横恣肆的书风相较,别有一番隽永醇厚的美感和气息,这与字外功的修炼是分不开的。刘海粟认为“不创新、没有自己的面目是站不住脚的。”并认识到康有为在书法中重碑轻帖,有着局限、偏激的一面。
其汲取多方面的精华,“熔碑帖于一炉而铸之”。1927年后,他决意取诸家之长,逐渐摆脱康体书风的影响。在学习传统书法的精华中,师古不泥。临习时,不计较外在的形似,着重领会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
他善作行草,以行草为体,以碑为姿,以篆书笔意强其线质,故其书拙中寓巧,耐人寻味。促使刘海粟书法异于康有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周围聚集着一批艺术水准颇高的书画家,如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等,或与他们鉴赏书画、吟诗题跋。他们对刘海粟书法的艺术审美及书艺技巧有着极大的影响。
作为画家,他多次提到书法对绘画的影响,很有远见卓识。他认为:“中国画家,多为学问之文人……故中国之文人,工画者必工书,画法皆书法之所在。”尝谓:“我作画时的用笔,是用篆书的笔法。”刘海粟的画讲究诗书画结合,并常以古籀、狂草笔意抒写物象,显得格外劲健苍茫,古意盎然。
刘海粟晚年的书法,因受其画的影响,在章法、墨色上有了很大变化。如作于1992年的行草长卷《致常州市人民政府的一封信》,大胆泼辣,善用涨墨。挥运中,浓淡枯湿,一任自然,形成强烈对比,产生无穷变化。刘海粟兼攻数体,对各种流派兼收并蓄,将《毛公鼎》、《散氏盘》等凝重浑朴金文的古意相糅合,成就其苍茫凝重而又不失灵动的书法风格。到晚年书法渐入佳境,自成风貌,具有很强的审美内涵。
作者:徐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