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哲理 > 鲁一峰书法作品

鲁一峰书法作品

书法哲理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郑一峰先生

陈传席先生2017年5月到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讲学,师弟黄瑞庆请教陈传席先生,了解李瑞清一脉在中国的传承情况,陈传席先生向黄瑞庆介绍了我和拙著《文心雕虫》的一些事情。

后来瑞庆弟让他的同学、黑河学院的崔继舟兄回黑龙江来找我,继舟兄与我没谋过面,大约他知道我任过省作协副主席,便通过黑河市的作家刘城要了我的微信号。崔继舟兄与我联系上了,师弟黄瑞庆也便和我联系上了。

网络时代真是美妙神奇,过去不可想象的事,动动手,发条微信就可以解决。

当然,这还要归功于陈传席先生、崔继舟兄和作家刘城老弟!

于是有了黄瑞庆师弟和夫人林庆红女士北上来冰城与我和“金石汇”的学员们长达五天的交流和座谈。真可谓“金石书缘,牵手南北。”这是“金石汇”和远在马来西亚的“梅庵书画会”第一次学术交流和联谊,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件事,时间在2018年5月17日至21日。

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瑞庆师弟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书法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书法的教育和各类活动。这些事情总是和一个人物息息相关,他就是郑一峰先生。

郑一峰先生是李健先生在南洋的学生,李健先生为师祖李瑞清的杰出弟子之一。无疑,郑一峰先生在马来西亚的书法传播,是梅庵李瑞清金石书派在海外的重要一支,且在当下又由黄瑞庆师弟接续传承,发扬光大!

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李瑞清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众所周知,李瑞清是清末新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任监督时,即设立图画手工科,开辟了中国近现代高等学府美术教育的先河,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同样,李端清在近现代第一次把书法传承最重要的内核——书法教育,置于高等学府之中,实现了书法教育的颠覆性转变——由私塾教育转化为正规的大学学科教育。这种书法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标志着李瑞清成为中国近现代书法的揭幕人。

由李瑞清先生在大学首次设立书法教育,到他的学生胡小石先生首次在研究生中开没《中国书学史》课,这又是一个历史性的升华。1938年胡小石先生的《中国书学史绪论》刊发在《学灯》杂志上,宗白华先生为其撰写编后语中道:“西洋人写艺术风格史常以建筑风格底变迁做基础,以建筑样式划分时代,中国人写艺术史没有建筑底凭借,大可以拿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做主体形象。然而一部中国书学史还没人写过,这是研究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的一个缺憾。近得胡小石先生《中国书学史》讲稿,欣喜过望。胡先生根据最新的材料,用风格分析的方法叙述书法底演变,以文化综合的观点通贯每一时代的艺术风格与书型……”①宗白华先生的这段话可作为对胡小石先生《书学史》的历史定位:胡小石先生的《书学史》是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意义上的第一部《书学史》。

李瑞清在近现代书法史上的贡献居功至伟,且培养了众多弟子,最著名者乃胡小石、张大千、吕凤子、李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创作体系,提出了“求篆于金,求隶于石;神游三代,目无二李”的纲领。由此,金石书派卓然独立于中国近现代书坛。孙洵先生在《民国书法史》中将李瑞清开创的“李派”与吴昌硕(吴派)、康有为(康派)、郑孝胥(郑派)、于右任(于派)的书法并称为民国时期五大书法流派。②

李健乃李瑞清犹子,幼承家学,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得李瑞清家传。而在四位弟子中,李健书艺又酷似李瑞清。书画印皆精擅。有《中国书法史》《金石篆刻研究》《书通》等大著。1926年,四十五岁的李健远赴南洋,开始了八年教书育人、鬻书卖画的生涯。1927秋举办书画巡回展,最后一站在槟城平章会举行,轰动一时。李健先生在南亚期间曾任中国驻槟城领事戴淑原的中文秘书、雅南师范校长③。李健先生1935年回国定居于上海。

郑一峰先生即是在李健旅南洋时拜其门下,得以继承李瑞清金石书派书艺并发扬光大。

郑一峰先生,原名郑秀(1911—1989),字一峰,福建闽侯人,毕业于中国福建学院。祖父是清朝进士。10岁时拜书法名家张学曾门下学书(谢光辉、陈玉佩《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书法百年史》第73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李健先生游南洋时,郑一峰拜其门下,并在南洋弘扬清道人碑学思想。“抗战时期,被《霹华日报》派驻重庆任战地记者。光复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校长三十余年。退休后,1973年10月19日在巴里文打举行首次个展,而后在全国各地举行无数次的书法巡回展。由于擅长五体,人称‘百体书家’。”④

在马来西亚书坛,郑一峰先生无疑是一座高峰。这不仅仅是在书艺上,在艺术品德,在书法教育,在碑学书派的传播上,郑一峰先生堪称时之翘楚。

↑郑一峰先生书法

郑一峰先生的在华人学校掌校数十年,其学生何止“弟子三千”,影响远迈同侪。特别是华人教育处在特殊的环境之下,这种弘扬华人文化母体中最核心的艺术情愫是何等难能可贵呀!

清道人非常重视夏商周三代金文的学习,主张“学书不学篆,犹文家不通经也。”⑤郑一峰先生和“金石书派”的历代先师一样,遵从师祖李瑞请之训诫,也在大篆书法上用力颇深。我们见到郑一峰先生有很多商周金文的临习和创作。如癸丑年集《散氏盘》;癸丑年临《大盂鼎》;癸亥年临《倗万簋》《叔尹作旅鼎》《舟父甲卣》;集甲骨文等等,皆可窥其大篆书法之一斑。

一个书派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在以往讨论戏剧流派时我曾提出,一个戏剧流派的形成,应有以下四个要素:一是名家;二是名剧;三是名唱段;四是著名的理论体系。同样一个书法流派也要有名家;名作;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种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继承者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同时也是束缚书家的一个桎梏。在这种双重的属性下,就看一个书法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保持书派的固有本质,又要不断生发出新的面貌,这是对一个书法家的严峻考验。

书派是以书家不断拓展新的面貌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书派的历代书家都是一个模式,就会导致这个书法流派的死亡。这和其他艺术、以及其他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我想郑一峰先生是在思考这个问题的。郑一峰先生的隶书从《子游残碑》出,其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则疏朗有致。而又喜陈鸿寿之宽博与郑板桥之灵动者,在癸亥年书《课子成仙对联》中题到:“此为汉篆参分,实出于摩崖碑,陈鸿寿曾以此字体闻名于近代书林。”郑一峰先生也在探索篆隶结合的书体。在乙卯年临郑板桥书《观沧海》时,与板桥相比,多了一些凝重之感。郑一峰先生也如清道人、李健一样多涉猎汉简与章草,并出自我之面貌。所以郑一峰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书法家,他在思辩的同时,努力去探索一条适合于自己的新的道路。

让人们最看重的应是郑一峰的北碑体书法。《戊午仲春临李端清之北魏碑》《一九八七年八丁卯之夏书子扬都贤棣雅赏》《时一九七四年八月甲寅仲夏临吾师祖清道人书爨龙颜碑字》《癸亥中秋书:流水当年怀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洗觴流泳对联》《庚申仲夏书满江红》《甲寅之春书宋歌诗》《山水园林对联》《一九八四年元月书郑文公碑》皆为北碑之路书风之佳作,体现出郑一峰先生书法质朴雄强中带有南方婀娜之韵。

↑《怀念先贤——郑一峰》

郑一峰先生书法遵祟梅庵之遗法,吸收百家之优长,卓然独立,自成一家。然更值得尊敬的是先生为书法教育传播在马来西亚播下的文化火种,时至今日,这火种已燃遍马来西亚各地,成为华人传统文化的璀璨之光。

郑一峰先生与我恩师游寿夫子同辈,虽未曾谋面,亦为我尊重的师长。值此《郑一峰书法选》即将付梓之际,师弟黄瑞庆嘱我为序,余不揣浅陋,写了上面的文字,是为尊者序。

戊戌初秋于粟水三江草堂


注① :《时事新报·学灯》(渝版)第27期。1938年12月4日。

注② :孙洵《民国书法史》第25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注③ 参见钟瑜《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1900—1965)》,第12页。吉隆坡:正山国际设计艺术集团、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东方艺术研究中心1999年版。

注④ 谢光辉、陈玉佩《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书法百年史》第73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注⑤ 《清道人遗集》第158页,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1年3月第一版。

(此文为2019年马来西亚书艺協会出版的《怀念先贤——郑一峰·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封的书法

下一篇:汉简书法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