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羲上下碑(局部)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北魏 郑道昭
又名《郑文公碑》,额题称“荣阳郑文公之碑”,首题称“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
碑系摩崖刻,有二石。一在山东省平度县城北大泽山(古称九青山)的天柱峰(一般又称为天柱山)称“上碑”,北魏时刻,高近3米,宽1米余;一在山东省掖县城东南的文峰山(又名云峰山、寒同山)称“下碑”,刻于北魏宣武永平四年(511),比上碑略晚,其碑纵近3米,横3米多。两碑内容均记述郑羲生平事迹,但有文字多少、字体大小之别。上碑正书字体较小,引文简略,总计约七百至一干字;下碑字体较大,言辞较繁,总计千三百余字。此碑首题后有一“草”字。清陆增祥据此提出了“上碑”为正本、“下碑”为“草本”之说。
两碑撰书,因与羲子道昭在云峰山和天柱山等处的题诗、题名相似,所以清代包世臣等认为,此碑亦为郑道昭所书。其碑书法,结字宽博,笔力雄强,于淳厚圆劲中有篆隶遗意,为标准的魏碑书体之一,向为学者所重。
两碑刻制时间大体同时,但其拓本行世时间却大异。上碑因地处大泽山天柱峰最高处,险峻峭拔,极难椎拓,约在咸丰年间,方有拓本问世。下碑则早在乾隆年间已经桂未谷等椎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