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书法 > 沈曾植行书杜甫诗

沈曾植行书杜甫诗

名人书法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沈曾植(1851-1922),字子培,号巽斋,别署乙庵等,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管安徽布政司。在学术上,他对历史地理的贡献至为突出,著有《元秘史笺注》、《蒙古源流笺证》、《乙卯稿》和笔记数十种。他是同光体的重要诗人,兼工词,又善山水。

    沈氏早年攻帖学,仿黄山谷时尚不能得势,中年学钟繇才有入处,后来穷魏碑,极章草,终使“抑扬尽致,委曲得宜”。

    寐叟书学,有如下特点:按统观历史以理解一物的治经史之法治书,学一家必探本溯源,以博通古今而线索明确。他曾精辟地指出:“六代清华沿于大令,三唐奇峻胎自欧阳。”在理论上,首次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碑与帖的联系发展脉络;在实践上,进入了“置我三王二爨间”的碑帖融合的独有理想境界;按“欹侧”和“墙壁”两个方面,创造性地熔铸碑帖,眼界唯务高古,着手不忌晚近,讲求“实证”,“衣钵遥接”,从而于深刻、高妙走向率尔造极,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巍然为一代宗师。

    此件是1921年寐叟晚年所作行草精品之一。诗为杜甫五律《晴二首》,第二首首句原为“啼乌争引子”,书迹脱一“子”字,可见纯为作者病中遣闷而作,无意于示人,故尤为清新自然。

    在运锋方面,他曾研究过梁同书所谓“历来书家,从无不出锋者”的历史依据,故能参用晋唐手法,紧抓“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的用笔关键。因此,起笔虽有露锋之处,如“山”的中竖、“恨”的左竖,但经过笔画本身的顿驻屈曲,已经消除了露锋后线条容易产生的偏薄之感,相反,却为普遍以藏锋书写的笔画形成了敦厚之字增添了神采。何况,与作者稍早所书相较,这幅字的运锋在总体上已趋于含蕴,偶用露锋,反得画龙点睛之功。

    此书行笔,全合寐叟惯用的万毫齐力、八面使锋之法。如“阴”字、“江”字,兼用正锋、侧锋。整篇字正侧锋错用,丰富了笔形和笔调。从“不归”、“客驰”等,由牵丝相承接的字尤能看出。这种正侧锋错用的手法,是完全以“因笔成势,自生奇正”为指归的。当我们发现其横、捺参用简牍、汉碑之法时,不难同时看到,如“外”、“射”中的长竖,还含有魏碑的遒直,乃至表现在“相”、“纷”等字中,还同时运用了篆、隶“中画丰满”和左右“偏胜”的手法。由于作者不拘于一种“朴质”的手法,而能一以“融液曲折”为纲目,以沉凝与振荡来充实点线的情感内涵,所以奥峭而不矫厉,洒脱而不媚俗,骨力非凡,气韵生动。

    

    此书结构,奥雅而变化莫测。如“莺”、“鹤”二字得二爨茂密之理;“锦”、“急”等字,夺钟繇重心低偏之胎;“数群”、“高飞”等字传二王翻飞之神。而整个字形,有端正如“晴”、“乾”者,有欹斜如“去”、“首”者,有规整如“湖”、“啼”者,有历落如“云”、“纷”者;有方字、长字,乃至于如“海东”那样的扁字,令人目不暇接。如果说这些奇奇正正的字都有一番古奥意趣的话,那完全是由于它们贯穿着一致的气势和笔调,形成了参差而疏密有序的布局,所以才能相反相成,古而不怪,奥而能和。曾熙尝评寐叟书“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寐叟对“不稳”有云:“不能至此,但奋吾老腕为之,未知能到了不稳处否。”“不稳”是跌宕多姿、机趣天然的书法高境。寐叟在六七十岁时特有感悟,明乎书法“与画法有相通处”,“近人好谈美术,此亦美术观念之融通也”。故如72岁时作品,虽貌似偃蹇纵逸,实奇峭博丽,内涵深沉,几臻炉火纯青之境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