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墨迹本,五代杨凝式书。是流传有绪的行楷名帖。原迹高26厘米,宽28厘米,计七行共63字,是一通写在白麻纸上的行楷信札。真迹清末年间为罗振玉所藏,曾被印入《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中,而当时由清朝内府以及兰千山馆所收藏的,则都是后人的摹本。
《韭花帖》虽然是杨凝式答谢友人的一封书信,但通篇字形工整,矫健爽朗,体现在字里行间的,一方面是笔锋入纸如锥划沙般的劲利,另一方面,又出神入化地表现出笔墨间的神情顾盼。杨凝式的书法是学王羲之一路的,尤其对《兰亭》法度,具有极为精深的研究,体现在《韭花帖》中的审美意趣,堪称与《兰亭》暗合明离。从帖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暗合”亦即是神合,就是说杨凝式的创作方法来自于二王体系,特别是在用笔上,其中锋的健洁雄强以及提按顿挫间的笔势往来,大都采自《兰亭》一脉。尤其是气息的清远上,两者也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同样,所谓的“明离”,实质上就是就是指貌离而言,主要体现在这件作品中的神情又力图变革王羲之书法的面目。在结体上,《韭花帖》以其疏秀空灵替代了《兰亭》的端凝飘逸。在行距上,此帖更是独具一格,不可忽视。令人折服的是全帖神采的显现,完全依托于结体的丰富变化,如帖中的“寝”、“实”等字,上部犹如凌空飘扬的一顶华盖,其空间距离恰到好处地给人以一种“欲飞不去,欲脱不离”的对峙境界。由于在字与字间距处理上的大胆拓宽,使得他对于结字又流露出精到的安排,或密或疏,或正或欹,或拙或巧,或以文意留空,或以变幻取胜。疏朗虚白,相映成趣,不仅达到了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为新意境的诞生创造了契机。中国画中有“藏境”的手法,它以虚代实,用空白代表天空、云雾、江河、湖海,这样处理不仅能“计白当黑”地突出主题,以表现丰富、宽阔的背景,同时还能起到对比强烈的色彩效应。乍看《韭花帖》,仿佛觉得字里行间能容千军万马,但仔细一看,却并非映此,作者在黑白虚实处理上,独具匠心地通过字与字的呼应,行与行的映带,使得疏旷的布置藩篱完固,从而显示了一种白多黑少,以白醒黑,衬景开阔,气韵横溢的深远境界。
杨凝式一生喜欢遨游佛祠和名山,常常触景生情,流连赏咏,题书壁上,故留传下来的作品极为稀少。尽管如此,他的书法对后世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曾师法、研究过他的作品。尤其是明代的董其昌,更是醉心于《韭花帖》,他在继承了其疏秀清朗章法的同时,又夸张地融进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了“超然旷大”的董体书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