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简介】:
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簡稱“甲骨文”。由於出土在殷商王朝的故都河南安陽小屯,史稱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此種文字是契刻而成,故還稱“契文”、“殷契”等。它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一八九九年爲王懿榮、劉鶚等首先發現,后繼續出土,迄今累計已有十餘萬片,分藏於國內各大博物館和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現知單字約近五千,可辨識者約一千五百個左右。字大者徑半寸,小者如芝麻。最早搨印成書的是一九〇三年劉鶚編著的《鐵雲藏龜》,集大成者則爲一九八〇年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甲骨文合集》。其文字有較高的書法水平。
【集评】:
近人劉鶚(鐵雲)《鐵雲藏龜》說:“目睹殷人刀筆文字大幸”。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序:“古文因物賦形,繁簡任意,一字之異文,每至數十,書寫之法,時有凌獵,或數語之中倒寫者,一二兩字之名合書者七八,……。”陳夕康在《龜甲文字槪論》(1933年中華書局版)云:“契文象形字最多,其變化亦繁。”“字體變化極繁,有全體相異,有遞相增减,有左右上下位置移易,仍爲一字者。”“字體肥瘦、大小、方圓,極不一致,有纖細如髮之小字,新卜辭大字,有逾一寸者。”
【赏析】:
甲骨文字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它是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和獸骨上的,很有特色。因爲用刀在硬物上刻寫,不象毛筆書寫那樣運轉自如,故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基本成爲等粗的線;有的線兩頭略尖,中段稍粗,故顯得瘦硬、堅實、挺拔、爽利,很富有立體感。其結體多爲長方形(少數爲方形),用橫、直、斜等長短線條所組成,偶爾也有一二用接連而成的曲線參雜其間,顯得很有變化,在匀整、大方、平穩的構架中又具有運動感,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迹,顯現出文字最初階段的稚拙和生動。卜辭較多的文字,其章法布置,全篇分行布位,行氣淸晰,文字筆畫多少,順其自然,有大有小,參差錯落,故其全篇,或每行上下、左右,有疏密之變化。綜觀全篇始終保持行氣之貫穿:每一行中字有大小,則常以筆畫較多的字略大,較小的字則常依附於旁或下,從而形成上下承接,左右相應,前后呼應的生動活潑的局面。有的“卜辭”文字多,全篇排得擠,顯得茂密;有的在一大版上,邊角上僅寥寥數字,剩出大片空白,顯得空朗。其茂密者,緊束而不松散;其稀疏者,也不感到單調、空洞。灑灑落落,有如群星麗天的美妙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行书联
下一篇:甲骨文書家及風格(附第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