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仙詩卷
【简介】:
宋·蘇軾書。書於元祐八年(1093)七月十日。蠟箋本。行書。34.5×108cm。日本大坂市立美術館藏。刊於《中國美術全集·宋金元書法》。
【赏析】:
此作蘇軾書於五十八歲時,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蘇軾的很多作品因注重創造意識,透過它們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多少領會到作者的苦心孤詣,換句話說,是露出了刀劈斧鑿之痕的。那線條的優雅,行氣的從容,章法的疏密有致,給人一種精美絕倫之感。這當然是一種美,但這種美中的形式因素相對要多一些。試觀此《李白仙詩卷》,却大有“粗服亂頭”之感。據載是由汴都道士丹元子口誦李白詩二首,由蘇軾錄之而成的。毫無安排、設計的餘地,便只好露出了“馬脚”,這“馬脚”便是蘇軾的眞性格,眞情感。
剛舉筆時,作者還很從容落墨,不失平日書卷時的雅致。因之,起首一行半,均仍由橫勢展開,肥闊之筆,不失俏媚風姿,正有詩中“巧妍”之意。及至第二行“只知雨露貪”起,用筆遂趨重厚,詩的意境已把作者帶人了一種悲凉、曠遠的心境。作者想必一邊耳聽丹元子的誦詩聲,一邊在追尋先賢李白心靈的轍迹。這時,他已忘情於筆墨,心性的脚步不斷加快,到“靑松靄朝霞,縹渺山下村”時,筆勢起伏,左突右撞,潦潦草草,不顧左右。及至到“無復玻璃魂”,已經完全失去了平日的優雅韻致了。到了最後兩行“今此一脫灑,長嘯登崑崙,醉著鸞鳳衣……”時,已變行書爲行草,感情迸發,有一發而不可收拾之狀。筆墨隨着情感的宣洩,達到了非常流暢的“共振”狀態。古人與今人,詩意與筆墨已經渾然一體,興許達到了亞里士多德所追求的“凈化”之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