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寒食詩帖
【简介】:
宋·蘇軾書。紙本。行書。五言詩二首。凡十七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二零七字。33.5×118cm。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淸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墨緣滙觀》、《石渠隨筆》等著錄。刻入《戱鴻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刊於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全集·宋金元書法》。
【集评】:
黃山谷《黃州寒食詩跋》云:“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爲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赏析】:
蘇軾因烏台詩案遭貶黃州期間,詩、文、書、畫的成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峰。《黃州寒食詩》是兩首五言長律,書於元豐五年(1082),時東坡四十六歲。作品代表了蘇軾行草書的最高成就。
《黃州寒食詩》前一首寫來到黃州已過三寒食,兩月來苦雨有如秋之蕭瑟,海棠花已謝去,“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後一首寫雨勢更急,“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過着“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的淒苦生涯,末後“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四句作結,表示了無可奈何的矛盾的心情。
《黃州寒食詩》以宋人慣用的手卷形式寫出,用筆以側鋒爲主,爛漫不羈,堅利凝重,一氣呵成。開頭每行九、十個字,氣勢不凡,跌宕多變,兩次出現“懸針”。寫到第二首一開頭即打破前面的規距,字體變大,運筆加快,“破竈燒濕葦”以下勢如破竹,充滿內在的不可遏止的激情。而“右黃州寒食二首”幾個小字又與開首呼應,加強了整體感。
《黃州寒食詩》卷後有黃庭堅大字書跋,爲黃庭堅行書佳作。山谷對《黃州寒食詩》十分傾倒:“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爲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山谷跋文書寫精到,與蘇書成著名的合璧。董其昌、梁巘都稱《黃州寒食詩》爲蘇書中之甲觀。按蘇軾書法雖在當代與後世享有盛譽,但形體扁闊,傳爲山谷所說“石壓蛤蟆”的缺點也是難以否認的。唯獨《黃州寒食詩》,公認爲無懈可擊的傑作。這幅作品能夠大大超出蘇書的水平線,在宋代書法中如鶴立鷄群,不能不從蘇軾的人生體驗以及文學藝術修養等方面作綜合的考察,標誌着蘇軾整體素養所達到的一種境界,一個高度。作品所提供的欣賞價値,詩與書法不僅是統一的,並且互相滲透和深化。
蘇東坡遭烏台詩案貶謫黃州前,其詩名、書名均未與其弟蘇轍有高下之分。居黃州四年,蘇東坡先後創作前、後《赤壁賦》、《赤壁懷古·大江東去》詞,其詩文之名大噪。而《黃州寒食詩》正是蘇東坡貶居黃州第三年(“已過三寒食”),即元豐五年之作。這正是詩書俱佳的佐證。其詩,被黃山谷稱爲“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其書,則是“合作”,“試使東坡復爲之,未必及此”。黃山谷《黃州寒食詩跋》可謂書法鑒賞、書法批評的一個楷則。
首先從作品的文字內容入手,品其詩,得到“似李太白”之感覺。這是兩首五言古風,蒼勁沉鬱,叙其在黃州的艱苦生活,和作者悲凉的心境,富有強烈的感染力。我以爲,以其痛國哀世之心觀之,與其說此詩“似李太白”,莫如說似杜工部。觀書人大多不及文字,但觀東坡《黃州寒食詩》者,未有不誦其詩,品其韻,而後及書者也。是詩的境界,非常自然地引入書的境界。
論其書,山谷謂“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由是觀之,果然有顏魯公的沉雄,楊凝式的顚逸,李建中的豐潤。顏魯公,聖之時者也,爲一代開山之祖;楊凝式繼之,承魯公之法,又得二王之意,是顏的最成功的發展;而李建中是宋代學顏的先導,延傳顏字的橋樑。《黃州寒食詩》則兼而有之,這是一種新的、創造性的成功,是由唐到宋的最合乎邏輯的發展。如果說《蘭亭序》重韻,《祭姪稿》重氣的話,那麼《黃州寒食詩》是尙意書風最先起的、最成功的代表作。它與前二者,均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經典作品。這種“意”,不僅在於其詩文之意,還在於它把觀賞者所帶入的波瀾起伏的創造性的書法意識。據岳珂《寶眞齋法書贊》記載,蘇東坡作字往往不滿意則重寫,以至已發出的信札,也要再寫一遍送到受信人手裏,可見“期於傳世”。這正是書法藝術發展到宋代,在蘇軾這樣文人手裏的詩稿、信札,已經是具有相當獨立的審美價値的書法作品了。這尙意書風,正是如蘇東坡這樣創作意識非常強的書家所倡導、實踐而形成的。如果用今天形式構成的創作意識來分析,其字形的欹側,其行氣的錯落,其章法的高潮迭起,均是匠心獨運。“看似尋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艱辛。”自然,就難免有不少人在哀嘆,古法自宋代已蕩然無存了。然而,却不知書法已經必然性地發展到一個新的天地裏去了。失去的已經必然地失去了,得到的則不應該輕視它,而應該珍視它,發展它。這就是藝術發展的辯證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