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軸
【简介】:
淸·鄭燮書。紙本。行書。凡九行。104.4×54.5cm。上海博物館藏。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八)。
【赏析】:
爲“學而優則仕”所束縛的中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科舉考試是他們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鄭燮爲了進身,從秀才而舉人最後成爲進士,一次又一次忍受着“館閣體”的約束,然他又能在這種逆反心態下求新變體,以滿足其心理的需求。
正當館閣體成爲時尙,把書法藝術引向程式化歧途的時候,鄭爕却把各種不同書體的用筆及表現形態自然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揉合變化爲“六分半書”。其字以八分書作基礎,融入楷、行、草書的成分,在他自己眼裏,八分隷書只剩下六分半了,這一書體令世人耳目一新。
他的行書《論書軸》,乍看時,字寫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筆畫也粗粗細細、輕輕重重,又疏疏密密、濃濃淡淡;細觀其結體,較多呈扁形,近似隷書,佈局安排疏密相間,大小携帶,似斜反正,錯落有致,眞似亂石鋪街,亂而不糟,亂而成理,它給人以音樂般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其書狂獧不羈,正與其恃才傲岸的個性相通。
鄭燮是學人,兼通詩、書、畫、印四藝,且又能融會貫通,特別是他能用畫家的法眼去創作書法,“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便是其書法用筆及風格的如實寫照。以畫作字,從而賦予其書法更多的新意,造成作品別具一格的眞氣和神采。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所謂“書畫同源”的中國書畫相通相融的原理。
因此,我們把鄭燮在書法史上的貢獻歸結在:他突破了“館閣”藩籬,又未被趙孟頫、董其昌一派溫柔的書風所牢籠,成爲中國近代書法藝術創作意識的啓蒙者。從這一意義上去理解,包括鄭爕在內的“揚州八怪”,應該是書畫新生的象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