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詩册
【简介】:
明·董其昌書。紙本。行書,凡八十行,每行字數不一,共十幅,每幅均高27.9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初編》著錄。刊於台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二十六)。
【赏析】:
由於明朝統治者在思想文化領域採取了極爲嚴厲的高壓政策,加之傳統文化活力的衰竭,整個明代彌漫着一種空疏的學風,並且隨着時代的推移愈演愈烈。董其昌書法的“空疏”性格,正是這種空疏學風的反映,它在整個晚明書壇上具有典型意義。
董其昌書法的優點與缺陷,可以說都集中在一個字上:虛。的確,他的作品“虛”得前無古人:一切都是那樣毫不在乎,一切都是那樣輕描淡寫、信手拈來,一切都是那樣稀疏零落……以致於觀衆都有些飄飄然之感。從這一點來講,董其昌“自謂逼古”、“直追晉韻”,不無根據。
董其昌以古淡、散逸、蒼淸的書風,在中國書法史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但問題也就出在這裏,形式上不加節制的求虛傾向,損害了內涵的豐富性,導致了內在精神的貧乏。因此,康有爲才斷言:“香光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寒氣儉,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當然,這並不是說董氏學識淺薄或藝術功底差,而是生活環境造就了他的個性和藝術風格。董與王羲之雖都追求一個“虛”字。但袒腹東床的王羲之在作品的背后隱藏着一股強烈的“怨”氣,憑着這股“怨”氣,作品獲得了攝人心魄的力量:而生活安逸的董其昌則根本沒有東晉名士那種處境,他的思想中沒有那麼多缺憾。之所以要在藝術上求“虛”,是想讓自己在酒足飯飽之後放松一下,娛樂一番,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虛”實質上就是空,不可能產生巨大的感召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