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璜碑
【简介】:
全稱《漢雁門太守鮮于璜碑》。東漢延熹八年(165)立。一九七二年在天津市武淸縣高村出土。碑呈圭形,高242cm,寬81至83cm。隷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陰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共八百二十七字。除個別字泐損外,通碑字迹淸晰完好。是建國以來所發現的最完整、字又最多的漢碑。書法藝術水平很高。方正、拙樸是漢隷中方筆的代表之一。碑額陽文篆書二行十字“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未見歷代著錄。現存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文物出版社出版《漢鮮于璜碑》影印本。《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
【赏析】:
從漢字字體發展的角度來看,隷書字體發展到鮮于璜的立碑時間,作爲“左右分別,各相背然”的“八分”書已經成熟。但從書法角度來看,這時“八分”書尙沒有達到左規右矩,法度森嚴的程度;在用筆上也是有的用圓筆,有的用方筆,有的方圓並用,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鮮于璜碑就是這個時代書壇上的一枝奇葩。它屬於方筆一類,同晚於它二十一年的張遷碑接近,豐茂勁挺、斬截爽利,具有樸厚的風格。把他同張遷碑相比,方整中又見自由。尤其是碑陰,字體或大或小,參差錯落。碑陽雖有細線界格約束,但字的長扁多由筆畫結構决定,或長或扁,任其自然,顯得更加活潑可愛,少見雕琢之氣。
鮮于璜碑出土很晚,保存完好,字體淸晰。它沒有一般古碑的斑駁漫爛的金石味,不能給人以朦朧美感,但能使人窺見書丹上石時,筆鋒運行的規迹,從而品味到那種提按轉析的節奏韻律之美。
傳世漢碑名目繁多,而面貌“各出一奇,無有重者”。七十年代初出土的《鮮于璜碑》,更以古樸方勁的獨特風格爲書界提供了新的藝術信息、。
通觀全碑,八百多個排列整齊而又略顯參差的隷字,有如整裝待發的赳赳武士,淳樸而高古,粗獷而具禮法。字裏行間,蘊含着沉雄豪放之氣。
碑陽、碑陰書法風貌的差異,使我們聯想到書寫者心境的變化。碑陽文字頌揚了死者的生平和勛績。嚴謹而略顯板滯的書風,似乎體現着書者將對亡靈的虔敬融入了對富於裝飾意味的形式美的追求;碑陰的四言韻語則抒發了對死者的哀悼,書者也似乎從虔誠中解脫,隨着文體的改變和文辭中情感的起伏,書法打破了那呆板的模式和“裝飾意味”的桎梏,出現了結體縱闊隨勢,大小參差,用筆自由等帶來的韻律變化,從而讓人們感受到一種富有情性的、粗放的、眞率稚拙的美。這也正是《鮮于璜碑》具有巨大藝術魅力的重要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