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華山廟碑
【简介】:
簡稱《華山碑》。郭香察書。東漢延熹八年(165)四月立。碑在陝西華陰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毀於地震。據淸王昶《金石萃編》記:“碑高七尺一寸,廣三尺六寸。”隷書。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額篆書二行六字“西嶽華山廟碑”。傳世只有四種搨本:一、河北長垣王文蓀舊藏宋搨本,世稱“長垣本”,爲最舊搨本。傳現在日本中村不折家。二、明陝西東雲駒藏,又歸華陰王宏撰藏之“華陰本”。又稱“關中本”。今藏故宮博物院。三、四明豐道生舊藏之“四明本”,又歸寧波天一閣范氏。此爲整幅全搨本。今不知所在。四、淸初馬日路、馬日琯兄弟之“玲瓏山館本”,後歸順德李文田,又稱“李文田本”。傳此本現在香港。其中“長垣”“華陽”“四明”三本,曾一度均歸端方。石印本、影印本甚多。翻刻也有數種。上海書畫出版社印有《華陰本》。關於此碑的考證,有淸阮元《漢延熹西嶽華山碑考》,秦更年《漢延熹華山廟碑續考》等文。台灣大衆書局有影印本《西嶽華山廟碑》、《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
【集评】:
淸朱彝尊評此碑云:“漢隷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嶽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爲漢第一品。”淸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中跋雙鈎長垣本云:“字字起稜,筆筆如鑄,意包千古,勢壓三峰,竹垞老人謂爲漢隷第一,不自禁其驚心動魄也,良無欺哉。”劉熙載《藝槪》:“磅礴鬱積,瀏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康有爲《廣藝舟雙楫》:“《華山碑》後世以季海之故,信爲中郞之筆,推爲絕作。實則漢分佳者絕多,若《華山碑》實爲下乘,淳古之氣已滅,姿致之妙無多,……不審其何以獲名前代也。”
【赏析】:
按淸人朱彝尊題跋,《華山碑》有“方整、流麗、奇古“三種長處。《華山碑》是成熟期漢隷的代表作之一,樸茂厚重似《衡方》,溢美流動似《曹全》,圓轉古拙似《夏承》。尤其是波磔明顯外露,有《乙瑛》精采。引《廣藝舟雙楫》卷二:波磔分背,隷體成矣。
《華山碑》是“中和”爲美的美學思想一種表現。用筆或藏或露,筆道豐滿實在,不流於輕浮。波挑收筆處,或圓潤,或峭拔,使字的造型有躍躍欲動之勢。“巡”字三竪匀稱中變化微妙,一波勢輕輕放出,整個字神完氣足。“以”字左右佔地各半,而左邊有意襯托右邊,有挪讓,有疏密,形式感很強。“未”字兩橫一竪事先站穩,然後一撇一捺的左收右放,靜中求動。篆額六字“西嶽華山廟碑”,表現出不同於正文的又一種情調。漢碑中類似的像《韓仁銘碑額》、《張遷碑額》、《鮮于璜碑額》多裝飾性筆意,“華山碑額”近乎《袁安、袁敞碑》。如此看來,裝飾趣味的碑額題字,仍不失一種美感。
此碑有托書蔡邕一說。以《論語》考之,只有《石經》稍有依據,《華山碑》尤不可信。此碑秀美固然是其長,然往往長處亦即其缺處。黃山谷如果沒有大起大落的長撇長捺,可能就成不了黃山谷。臨《華山碑》面目易得,精神不符,很難眞正把握天生麗質。郭憲昌說的有道理:“其結體運意,乃是漢隷之壯偉者。割篆未會,時或肉勝,一古一今,逆爲隋唐作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