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亭秀木图
【作品赏析】:
此图无作者款印,但左上有清代文学家兼书画家王文治题款:“昔人谓:亭无俗物为幽;树不臃肿,经冬变红黄色者为秀。然余谓幽秀之致,有出于寻常,笔墨畦径之外者,莲巢此幅足以当之矣。文治题。”钤印两方:“王文治印”、“曾经沧海”。这一段文字,不仅可证此画为潘氏之作,同时也点出了其境界和立意。
从布局上看,此画的中部以虚代实,这是层波叠浪、浩森开阔之水。上方是临水的半座山峰,顽石乱积,嶒崚突兀。近处土石坡陀,起伏不平,丛木中透出水中远山。画家的笔墨集中于画幅的上下两部分,但全画则是气脉连贯的整体。以笔法特点而言,全画的山石树木并不多用皴擦,但线条峭劲挺拔、干净利索,疏密布置很讲究,因而不觉空泛孱弱。水际多作大石,这本是北宋画家范宽常用之法,而此图的布局有些近似,但画得极为劲健。山石多加攒点,石脚略见解索兼芝麻的皴法,水岸山脚之石用了大小相同之法,层层叠叠,棱角峥嵘,颇有久经风雨折剥之感。又因为其上是点苔加淡青绿赋色,其下则浅绛渲染,清润中既表现出山石的纹理质地,也描画了自然景观的生机。前景的两丛杂树,因系水边之树,不象深山野树盘曲交错,布置略似元画家倪云林的杂树。画法则多用侧笔,树干骨节直露,枝如蟹爪鹿角,树根则是半露半嵌,笔法硬朗秀峭。枝梢用破笔随意点出疏落的叶点,特别突出的是“经冬变红黄色者”,数点丹朱在枝头闪烁跳跃,给宁静幽远的画面增添了动的感觉,这是画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全画中近景空无一人,远处山根可见水榭,下方山峦遮掩着半座亭子,浩茫水面上隐隐可见半叶渔舟,使人感到有些萧瑟寂落,这与作者描画冬后之景的立意倒是相符的。就全画的格局、笔法特点和境界论之,它给人的主要是疏朗幽秀之感。王文治题曰“亭无俗物,树不臃肿”,以“幽亭秀木”名此画,看来是切题的。
【作者介绍】:
作者潘恭寿(1741-1794),字慎夫,号莲巢,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山水花卉兼擅,与张崟、顾鹤庆等并称为“丹徒派”。其画常有王文治题款,人称“潘画王题”。潘恭寿的山水画初无师承,王文治以书法之道授之,“娄东派”画家王宸又用“宿雨初收,晓烟未泮”八字授之。但是,他在清代画坛上既没被划入“娄东”,也未划归“虞山”等派。他的画法出于“吴门派”,又接受董其昌、米友仁的影响,其山水画的清润令人想到明“吴门派”领袖文征明的某些长处。但是,他在清画坛上仍可说是较具独创性的,他的画常有章法不落恒蹊,笔墨峭劲清丽的长处。这幅《幽亭秀木图》便是一个证明。
清 潘恭寿 轴 纸本设色 纵124.6厘米 横43厘米 藏南京博物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