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鏡民碑
【简介】:
全稱《隋故益州總管府司馬裴君碑銘並序》。唐貞觀十六年(637)十月立。李百藥撰,殷令名書。正書。二十七行,行五十二字。裴熙勣立於山西聞喜縣裴柏村晉公祠,是初唐名碑之一。舊搨本十四行“盤根錯節”之“節”字“竹”部可見。日本二玄社有影印本。
【集评】:
宋趙明誠《金石錄》:“令名與其子仲容皆以能書擅名一時,而令名遺迹存者惟此碑耳。筆法精妙不减歐、虞,惜不多見。”淸翁方綱《復初齋文集》:“是碑見於宋人《寶刻類編》,云:筆法精妙,不减歐虞。予初見此語,竊意唐初書脉宜藉此以尋源也。碑在山西聞喜,因托人搨之。其書誠能具永興、率更之秀色。淸郭尙先《芳堅館題跋》:“殷令名書,開爽峭勁,風力當在褚登善、王知敬伯仲間。貞觀時,歐虞特秀,他家皆爲所掩,然如殷令名、郭儼亦終不可埋沒也。”淸葉昌熾《語石》:“匀穩秀整,態度安和。淸楊守敬《學書邇言》:“初唐之碑,虞、歐一外,今存者以殷令名書《裴鏡民碑》爲最,《寶刻類編》稱爲字書精妙,不减歐虞,洵非溢美。”淸康有爲《廣藝舟雙楫》:“方潤整朗者,當以《裴鏡民碑》爲第一。是碑筆兼方圓,體極匀整,兼《九成》、《皇甫》而一之,而又字書豐滿。此爲殷令名書,唐書稱其不减歐、虞者,當爲干祿書無上上品矣。”又,“《裴鏡民碑》,血肉豐澤”《馬周》、《褚亮》二碑次之矣。”又,“唐人深於隋碑,得洞達之意者,有《裴鏡民》、《靈慶池》二碑,淸豐端美,筆畫亦完好,當爲佳本。《裴鏡民》匀粹秀整,態度安和。”淸劉鶚題:“此碑字體在虞、歐之間,極可愛惜。”
【赏析】:
此碑內斂挺秀多得之善於變化歐虞,融冶剛柔。雖無歐之險嚴,而有歐之淸潤:旣兼虞之平靜,又出虞之靈動。結體匀粹方正而不嫌其板滯,似在掌握整體重心的前提下,點畫能自然引發,伸縮騰挪。唐楷高手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造詣得以管窺。
在數目衆多的唐代楷書碑刻中,《裴鏡民碑》的人情味無疑是令人矚目的。面對殷令名這塊唯一存世的碑刻,我們完全被它那種自然和諧、莊重溫馨、春意盎然的氣息所迷醉了,以至流連忘返。
在唐以前,民間書法與上流社會書法是兩條相對獨立的發展道路。到唐代,這兩條道路逐漸縫合。這種縫合過程,我們若拿《裴鏡民碑》與《敦煌遺書涅大般涅槃迦葉菩薩品之二》相比照,就會看得一淸二楚。此時,如果我們還堅持認爲民間書法與文人書法截然對立之成見,就無法解釋一塊出自行尙書金部員外郞(殷令名之官職)之手的碑刻竟會與一卷出自無名之輩的寫經人之手的經書在形與神兩方面都如此相像。
這一碑一經之間的暗合程度確實使我們吃驚。書法是一種瞬間的主觀藝術,即便同一位作者,所處時間,環境及心情不同,創作的作品格調就有所不同。《裴鏡民碑》與《大般涅槃迦葉菩薩品之二》之間不僅作者身份貴賤懸殊,而且創作時間、地點都極爲不同,但書風—除了前者經鐫刻具金石味,後者直接用毛筆書寫較流美外—竟然如出一轍,此不能不使我們驚訝萬分。不信,你可比較一下兩者中相同的字、偏旁或筆畫。
難道這兩者之間果眞存在着某種微妙的師承關係,我們就不得而知了,這或許永遠是個沒有答案的歷史之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