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亡簋銘
【简介】:
西周武王時器銘。淸道光時期於陝西岐山出土。又稱《大豐簋》。搨本。大篆。銘文八行,七十八字,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出版社《商周靑銅器銘文選》(一)收入。
【赏析】:
西周建國前,與商王朝或友或敵,來往頻繁,西周甲骨中即有商王到周地進行田獵的記載,周人學習先進的商文化是很明顯的。《天亡簋》作於武王克殷之后,其銘文與商代文字銜接緊密,但它不是直接承繼商金文風格,而是較多地體現了商代晚期某些甲骨文的神態意氣,相形之下,銘文略有書寫帶來的圓轉痕迹。再從西周甲骨文字風格看,它們雖然有着小如粟芥的精巧,却不免簡陋羼弱了一點,這個特徵,也被帶到《天亡簋》銘文中來了。
綜觀通篇銘文,字形大小修短,參差錯雜,變動不居,在簡朴散亂中顯示出更多的拙意和生動感。與章法相呼應,字形取勢統一向右下方傾斜,富於運動與和諧的美。銘文殘泐頗甚,因而它那種似斷似續、乍輕乍重的意味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用筆的羼弱,使作品具有較好的通篇形式美感。商王朝末年,頻繁、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使得國勢元氣大傷,周人聯合西部諸國乘虛而入,一舉克殷。但是,周武王並不十分樂觀,建國立家之餘,對乃弟周公旦述說了心中的憂慮和打算(見《史紀·周本紀》),不久即謝世。《天亡簋》雖作於克殷西返行祭祖告天大典和慶賞燕享之後,仍不免爲其時的心理氛圍所制約,故作品絕無開國的鼎盛氣象與熱情和自信。另一方面,銘文風格表明它出自周人之手,與同時的《利簋》、稍後的《獻侯鼎》、《禽簋》直至康昭時期大量使用粗厚的肥筆和“捺刀”筆畫的所有器銘都不相同,後者與商金文一脉相承,顯系出自殷人百工之手或秉承他們的作風。這一點很重要,它是我們尋繹商周不同風尙以及西周金文大篆形成脉絡的直接證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