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帖
【简介】:
東晉·王羲之書。唐人摹本。硬黃紙本。行書,尺牘一則。凡四行,共二十七字,有四字泐。與《何如帖》、《奉橘帖》爲一紙。24.7×46.8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著錄。刻入《三希堂法帖》,刊於台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一)、《中國美術全集·魏晉南北朝書法》、日本《書道全集》(四)、《王羲之傳本墨迹選》。
【赏析】:
經梁武帝“永以爲訓”與唐太宗“盡善盡美”的逐級推崇之後,王羲之終於在書法的壇坫上加冕了。他與“大成至聖”的境遇眞有些相似,在晚淸同光尊碑之風驟起時,他萬世不祧的牌位也受到過蔑視。然而,我們只須心平氣和地想一下,書史上到底有誰的一篇書作値得學術界如此熱衷於爭辯,到底有誰的一封尋常書札能夠作爲經久不衰的楷模呢?只有王氏一人而已。
我經常尋思,王逸少的境界使人心摹手追而苦不可及的奧秘究竟何在?是坦腹東床的瀟灑麼?是解組誓墓的淡泊麼?是池水盡墨的勤奮麼?是鼠鬚繭紙的獨特麼?似乎都難以使我們釋然。那麼這個原因只有到藝術本身的領域中去探尋。唐代是崇尙大王書的,當時去晉未遠,遺迹正多,條件不可謂不佳,但何以在學王有成如太宗、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書作中,總覺仿彿缺少什麼似的呢?我以爲,用發展到唐代已趨於精嚴的筆法去學王書,正如“過猶不及”這句古訓的底蘊一樣,只能把王書渾樸的蕭散風神破壞殆盡。
書法以天趣爲高。天趣的取得,人爲的方面是不矯揉造作,而技法上則體現爲不受法度的束縛。龍門諸品,有些不過是工匠以刀代筆的產物,却有着驚人的魅力。筆法到晉代雖已成熟,但尙未成爲暗中掣肘使人不敢稍逾的程式,所以晉人出手便是那種灑脫到似乎毫不經意的面目。羲之變法,踵事而增華,變樸拙爲姿媚,但畢竟方從他《姨母帖》似的書體中脫胎,大樸未散,淳古猶在。從這篇書札來看,“安”、“人”、“近(損左)”之質直,“存”、“當”、“復”之眞率,都還帶有濃厚的古拙遺風。但“想”、“悉”的兩個心底已開始出現唯美的程式化傾向了。
孫過庭云:“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至輅於椎輪?”不願意是另一回事,如果願意,返樸歸眞也是不容易的。
無怪王羲之的出現是空前絕後的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