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陽觀紀
【简介】:
全稱《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唐天寶三年(744)二月刻。據《金石萃編》載:“碑高丈四尺四寸二,寬八尺一寸”。李林甫撰,徐浩書,裴迥篆額。隷書。二十五行,行五十三字。額篆書十一字(文同全稱)。在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明搨本四行“莫能感聖”之“莫”字“艹”部左半部未捐,“曰”部淸晰。中華書局有影印本。
【集评】:
明安世鳳《墨林快事》:“浩分隷與史惟則輩幾欲伯仲矣。”《說嵩》:“筆法遒雅,姿態橫生,法遒理整,無一懈筆。”淸王澍《虛舟題跋》:“唐人隷書之盛無如季海,隷書之工,亦無如季海。”淸楊守敬《學書邇言》:“《嵩陽觀》分書,難豐碑巍峨,筆力實不足以赴之。”
【赏析】:
書法發展到唐代,楷書可謂登峰造極,而隷書與漢隷相比却大爲遜色,無論從古拙、秀逸、雄健、恣肆哪個方面去衡量均如此;前人評唐隷:“視漢似古而體稍不雅”(明趙宧光語),“別體雜出,有意圭角,擅用挑踢”(淸錢泳語)。徐浩在唐代是書名顯赫的大家,他四十一歲時用隷書寫的《唐嵩陽觀記》,其章法佈局、結字形體、波磔安排基本上取法漢碑,中鋒圓筆、筆筆力到,骨肉匀適、沉着穩健、字形扁平,結構緊凑,波劃飄逸,整個作品給人以淸勁秀雅之感,徐浩在唐代書家中不愧爲隷書高手。然而,他免不了受當時隷書書風的影響,從《唐嵩陽觀記》中也不難看出一些用小篆結體書寫的別體字(當時可能是一種時髦);在鈎、挑、撇、點、折等筆劃處理上似乎不是完全源於漢隷的優良傳統,倒像是從魏《曹眞碑》、《王基碑》那里接過衣鉢,濫生圭角,就勢挑鋒,乏篆籀筆意而多用楷法。用筆提按頓挫輕重疾徐的變化也不夠,少蒼勁凝重之感。
若以意象、筆法、風範論之,盛唐之名書家,凡數佼佼者,均開書風之先。再讀《嵩陽觀聖德感應頌》,會爲他筆下的雄闊氣勢,深邃意境,有風指波峭的結體而感嘆!
解縉《春雨雜述·書學詳解》:“忘情筆墨之間,和調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間,體合造化而生成之也。”所言極是。此碑起筆收鋒,在意料之中,却出意料之外。如“之宅眞仙”四字的波磔,各具神采,區別却在細微處。他以非常人之法,而爲變法者原由,方能出奇而合度。包世臣曾注“怒猊抉石,渴驥奔泉”曰:“會稽如戰馬,雄肆解人意。‘雄肆’者,‘怒猊,、‘渴驥’之謂也”。“解人意”當爲因時制宜而才氣出衆者。
徐浩用筆淳勁而筆勢昂揚,一掃初唐后期輕綺靡麗之習。並承前啓後而成一家之規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