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子侯刻石
【简介】:
又名《萊子侯封田刻石》、《天鳳刻石》、《萊子侯贍族戒石》等。新莽天鳳三年(16)二月刻。石原在山東鄒縣臥虎山下,淸乾隆五十七年,爲王仲磊最早發現。嘉慶二十二年(1817)移置鄒縣孟廟。現仍存鄒縣孟廟。據淸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記:“去邊紋,高漢尺一尺五寸三分,廣二尺二寸七分。”隷書。七行,行五字,共三十五字。右側刻顏逢甲等題記三行。有翻刻本。文物出版社《書法叢刊》第九輯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篆隷》(下)也收入。《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收入。
【集评】:
淸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以篆爲隷,結構簡勁,意味古雅”,“雖不能如孔廟五鳳二年刻石之高超渾古,要亦遙相輝映。爲西漢隷書之佳品。”楊守敬《平碑記》:“是刻蒼勁簡質,漢隷之存者爲最古,亦爲最高。”徐樹鈞《寶鴨齋題跋》:“隷法高古篆意猶存,與漢開通褒斜碑筆意相似”。
【赏析】:
此石古拙奇瑰,天眞罄露,筆力勁健,氣勢開張。其用筆渾凝簡直,痛快率眞,點畫豐筋力滿,趣味橫生,並熔篆籀之古意寫隷,提按變化微妙尤出新奇。結字中宮舒宕,字體偏扁,力往四周擴張,翻折多姿,松而不散,佈白匀中多變,疏密有致。整體書風頗近《石門頌》飄逸飛動,然更顯拙稚多趣,看似十分隨便,實則抱合嚴謹;又如《封龍山》氣魄恢宏,然更見老辣骨健。稚趣和老辣的用筆融洽得天衣無縫是此石特色。
此書刻在行間,以粗獷縱線匆促下刀,密切了行間意態,四周並以短排密線相續當邊,旣加強了整幅的裝飾效果,又不失率眞天趣,且通篇一氣呵成,渾然一體,氣足意密。與浩瀚多姿的漢朝其他碑刻相比,這也是一件十分精彩的動人力作。古往以來,許多佳作因名氣不響,常常被人遺忘或忽視,此石便是其一。實在論藝術格調、內蘊意趣,决不下於某些漢隷名碑。
更有意義的是,此石出自新莽天鳳三年,即西漢末期。衆所周知,西漢遺傳書迹甚少,通過此石,使我們對西漢書風可略窺一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