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图
【作品赏析】:
冬去春来,大自然正在苏醒。在严冬留下的惨淡枯寂中,处处萌发着生机。山中奇峰怪石间,浮起润泽的雾气,溪涧解冻,泉声潺潺,汇成一潭清浅春水。树木舒展着枝桠,不畏春寒的树木已经吐出簇簇新叶,山林翘首等待和煦的春日春风的抚慰。画面中段是画家描写的重点,这里岩壑相接,起伏交错。溪谷幽深处林木蔚然,流泉闪着亮光,亭台楼阁和水边栈道隐现其间。旅人从山隈水湄向山中进发,人形细小几不可辨,但意态欣然,不作冬景中笼手缩颈之状。画幅左侧有作者题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笔”。笔迹工整,下有“郭熙笔”长方印一方。钤盖作者印章,在北宋画中很少见。原图曾被人分作两幅,后又接起。
《宣和画谱》中说:“(郭熙)至摅发胸臆,则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晻霭之间,千态万状。”《早春图》可以说是这种风格的代表。郭熙用笔灵动而谨严,画树用草书笔法;画山石用浑柔线条勾勒,深暗处用多变的笔锋加皴,再用轻淡水墨笼染。作为郭熙山石特征的“鬼面石”、“乱云皴”都可从图中见到。他用墨淋漓、滋润,湿勾淡染。这种方法,适宜表现烟岚轻发,山光浮动的效果。郭熙很重视山水画中季节、气候特征的表现,更把这种特征与人的感情变化相融合,为中国山水画艺术创立了经典性的观念。“早春”,实际是冬春交替时节,缺少鲜明的视觉特征。《早春图》不用桃红李白柳绿这一类符号,而从构思、造境入手,使春意蕴藏在岩壑林泉之中,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作者介绍】:
郭熙(1023-1085后,一说约1020——1109),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宋神宗时为画院艺学,是北宋中期代表性的山水画大家。初学李成,晚年自成一家。好作巨幛大幅,雄健中露出灵秀。颇得宋神宗赏识,当时宫中收藏和悬挂着大量郭熙作品,黄庭坚诗“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苏轼诗“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等句即写此。宋哲宗继神宗登位后,郭熙境遇大不如前,但仍继续作画,约在元符年间去世。
郭熙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主张,由他的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一书。他提出山水画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主张画家应向真山水学习;山水画要有“景外之意”、“意外之妙”;山水画要让观众感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等等。他的理论是我们民族传统绘画的珍贵遗产。
宋 郭熙 轴 绢本 纵158.3厘米 横108.1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