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作品 > 历代著名行书家

历代著名行书家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一、王羲之

    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出身于书法世家,其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在书法上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他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在汉魏以来质朴书风的基础上创新出一种妍美流便的行书。

    王羲之行书的一大特点即结体似欹反正,线条的穿插仿佛漫不经心,穿插的结果却十分平稳,然而它又不同于“状如算子”的平正。就字来说重心是稳的,就线来说长短疏密错落有致,巧妙地处理了欹与正的辩证统一。行笔若断还连是其另一显著特点。行笔不激不厉,速度适中,既不是一掠而过,也不是迟滞盘旋,而是从容挥洒,时有节制,欲行则行,要止便止。时轻时重,这是腕的提按所致;内敛外张,这是腕的导送使然。轻、重、浮、沉、疾、徐、便、涩,凌空取势,但又准确细腻,从而奠定了运腕行笔、提按导送、轻沉便涩笔法技巧的基础。整体来看,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实变幻,刚柔相济,自始至终充满着生机,给人一种清新、醇厚、典雅、劲健的艺术享受。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宗立派,笼罩着我国千余年的整个书坛,可惜真迹无一传世,留下来的书法作品除《兰亭序》(唐人摹本)外,还有唐人双钩墨迹,如《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橘帖》、《哀祸帖》、《二谢帖》、《何如帖》、《修载帖》等。

    二、王献之

    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而且他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著名。其行、草在继承张芝和王羲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突破。笔法上,他变王羲之刚健中正的“内法”为起伏连卷的“外拓法”,更易于情驰神纵之际涉笔成趣。结体上,弃古拙,趋秀逸,善于变化,有“破体”之称。其笔势更加飞动奔放,线条圆润流畅,刚以柔显,华因实增,锋毫来往之间,其雄武神纵的气势超过羲之。

    王献之传世行书作品有《中秋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地黄汤帖》、《东山帖》等。

    三、王珣

    晋代书家,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和其父亲王洽、祖父王导三代皆以能书著名。官尚书令,卒赠车骑将军,谥献穆。

    王珣真迹《伯远帖》的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堪称无上至宝,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运笔自然,各个文字之间是分立的,古逸洒脱,确实是晋人特有的风神,堪与二王争辉,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其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其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笔画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智永

    僧智永,本姓王,名法极,陈、隋间会稽人,也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早年出家当和尚,后来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就在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在这里,智永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

    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被清代何绍基称赞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

    五、李世民

    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便是行书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仅将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他亲自为王羲之写传记,不惜重金搜购二王墨迹三千六百纸。

    李世民“以书师虞世南”(《宣和书谱》),常与虞世南论书,并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书法观,亦是相当开放的。唐太宗书法师承魏晋,《书小史》称其“工隶书、飞白,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晋祠铭》为其书法杰作,当时各国使节都将精拓本带回去,广泛宣传。

    六、李邕

    即李北海,终年70岁,扬州江都人,曾“旨至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

    他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正好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楷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而用行书,名重一时。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

    李邕书法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字体左高右低,笔力遒劲舒展,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反对机械地摹仿,提倡创新,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为其代表作。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苏东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镌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

    他的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后人重视。

    七、杨凝式

    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因为对时局的混乱,政治的多变极为苦痛,杨凝式性格狂放不羁,故人称“杨风子”(即杨疯子)。

    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

    《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作,是用行书书写的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深得颜真卿《祭侄稿》的神髓,错落有致,气势开张,一股朴茂雄浑之气扑面而来。狂草《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则更加恣肆纵横,变化多端,点画狼藉,线条扭曲不安,一股对时局不平的郁勃之气跃然纸上。《神仙起居法》在草书中,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

    杨凝式被视为历来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八、李煜

    即南唐后主,字重光,酷爱书画。他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擅长行书,喜欢使用那种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被称为“金错刀”。作大字不用笔,卷帛而书,被称为“撮襟书”。他的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幹《江行初雪图》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今已不存。

    九、李建中

    号岩夫,其先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后避敌入蜀为川人。因“三掌西京留守御史台”,人称“李西台”。精于翰墨,被誉为杨凝式以后的第一人,是宋初无人能望其项背的一大家。《宋史》说他“行笔尤工,多构新体”,“人多摩习以为楷法”。李建中书法源自“二王”,具有圆转飞动、气象飘逸的风格。黄庭坚评论道:“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传世书迹有、《同年帖》、《李西台六帖》墨迹和翻本《峄山碑》石刻等。

    十、米芾

    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溪堂等,晚年又自号“米老”。祖居山西太原,后迁至湖北襄阳,最后又迂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故也称为“吴人”。宋徽宗时官至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官”、“米襄阳”。有洁癖,多蓄奇石。曾于无为州治,见巨石,状奇丑,大喜,具衣冠拜揖,呼之为“兄”。因举止狂放,世称“米颠”。他不能与世随和,所以在政治上很不得志。能诗文,为文奇险,不蹈前人轨迹。工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作山水树木简略,烟云掩映,世称“米家山水”。米芾同时也精于鉴别,被历代鉴赏家奉为圭臬。

    米芾是一个天分极高而又非常用功的人。他自言是七八岁时学颜真卿写大字,后来看到柳公权的字严谨,便又学柳;接着又转学欧阳询,其后又感到欧字拘谨而刻板,又转承褚遂良法度,其间又钦慕段季的丰腴。再后来,他入魏晋之室,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又对古代其它名迹临摹殆遍,无不神形毕肖,晚年才由“集古字”而自成一家。他与苏、黄、蔡并称“宋四家”,对后世影响极大。其行、草书博取前人所长,用笔俊迈豪放,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宣和书谱》中说他“大抵初效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八面”。

    他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墨迹存世很多,有《菩溪诗》、《向太后挽词》、《拜中岳命帖》、《蜀素帖》、《虹县诗卷》、《吴江舟中诗》、《研山铭》、《多景楼诗》、《珊瑚帖》、《苏东坡木石图题诗》、《兰亭序跋赞卷》等,并且有书画理论著作《海岳名言》、《书史》、《画史》等。

    十一、鲜于枢

    字伯机,号困学民、直案老人、直奇老人、虎林隐吏等,河北渔阳人(今天津蓟县),居住在杭州,与赵孟頫有“南赵北鲜”之称。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他的执笔方法很有特点,使用独特的回腕法;喜欢用狼毫,写字强调骨力。的确,他的行草书骨力劲健,真力饱满,行笔潇洒自然。赵孟頫对他很推崇,说,我当年同伯机兄一块学草书,伯机超过我太多了,极力追赶也赶不上。现在伯机死了,大家都说我书法写的好,不过是在没有佛的地方称尊罢了。”如果说赵孟頫的字骨少肉多的话,那么他的字却是骨多肉少。虽然他学的是唐朝人怀素,但他的字里,更多的是元朝人的东西,无论是笔法的丰富性,还是节奏的复杂性,都比怀素有所简化。

    代表作有《王安石杂诗卷》、《进学解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苏轼海棠诗卷》等。与鲜于枢并称为“元初三大家”的是赵孟頫与邓文原。

    十二、邓文原

    字善之、匪石,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元史》上说他是一个廉洁的官吏。书法风格,尤其是行书,很像赵孟頫。章草很有个人特色,与古人皇象、索靖的质朴相比,他更流利矫健。代表作有《临急就章卷》等。

    十三、杨维桢

    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他生活在元末大乱之际,浪迹在山水之间,行为放荡,与陆居仁、钱惟善被称为“元末三高士”。他的书法取法很高,来源于汉晋,对索靖的章草很有领悟,而且能将章草、隶书、行书的笔意熔于一炉,并加以发挥。他的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说把赵孟頫比作优美的代表,那他则是壮美的典范。书法的抒情性在他这里得到充分的张扬。这从他的作品《游仙唱和诗册》,《真镜庵募缘疏卷》可以看出。

    十四、耶律楚材

    字晋卿,是辽代的宗室,是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也是元初推行汉文化的中坚人物。如果说赵孟頫等人是受晋唐书法影响,那么,他的字主要受惠于离他不远的宋人,点画比较粗率、缺少文人气,倒也表现了蒙古人纵横草原的豪情。

    十五、康里巙巙

    字子山,号正斋,色目康里部人,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字也写得爽利干脆,用笔速度较快,往往在最后一笔用力一挑、或一顿,这样难免显得有些刻露,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试卷》、《述笔法卷》。

    十六、文徵明

    初名壁(也作璧),徵明是他的字,后来又改字徵仲,别号衡山,自称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五十四岁时才做了个翰林院待诏的小官,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不许参加乡试,因而发愤图强,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绘画方面,与弟子成为“吴门派”;又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在当时名重海内外,并且因为他享年高寿(将近九十)、年高望重、门生众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儿子文彭、文嘉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其中文彭还是明清篆刻的一代宗师。

    十七、唐寅

    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苏州人。生性放荡不羁,自己刻有一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书画都不错,但在他的字中又看不出一丝狂态,字主要学赵孟頫,另外加些李北海的笔意,笔画婉转流畅,风格俊秀潇洒,没有丈夫气,倒有女儿态,映照出他的内心温柔的一面。代表作有《落花诗卷》及一些题在画上的诗文。

    十八、陈淳

    初名淳,字道复,后来以字行,自号白杨山人。长洲(今苏州)人。书画学于文徵明,擅长写意花卉,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书法以行书、草书成就最高,早期小字行草风格接近于文徵明,用笔精细,后期一变为率意纵横,草书的抒情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他是明朝书法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一个过渡性的关键人物。

    十九、徐渭

    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地,或作天池山人,晚号青藤居士,或署名水田月,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自幼聪颖过人、天才超逸而又愤世嫉俗。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并且懂兵法。自称“我的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章第三,画第四”。这样一个天才一生却极不得志,晚年更是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他的草书,纯粹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宣泄,点画狼藉,不计工拙,象突然而至的大风雪,象烟云缭绕的远山。他用的笔法并不复杂,但整体气势逼人,所有的才情、悲愤、苦闷都郁结在盘错扭曲的笔画中了。代表作有《青天歌卷》、《咏墨磁轴》、《题画诗》等。

    二十、朱耷

    号雪个,晚年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是明代宁王朱权的后裔。明亡之后出家为僧,后又当道土,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性格颠狂且孤介,嗜酒。清初杰出的画家,其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甚高,为一代宗匠,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书法大多散见于他的画中。书学师承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董其昌,以行草书见长,由于他常常用秃笔写字,所以其书法粗细变化不大,转折处较圆润,线条单一,只是在结构上加以变化,有时夸张一字中的某一局部,形成特有的结体规律,从而形成清新、古朴、澹泊的神韵。

    二十一、刘墉

    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谥文清。他的书法以行书著称,用笔浓厚,而内含骨力。人称“浓墨宰相”。

    刘墉博古通今,擅长诗文,精于行、楷,初学赵、董,后学苏、米,继而上进颜、钟,自成一家。由于他广泛涉猎诸名家,墨迹并不受古人拘泥,被誉为“集帖学之大成”。他的书法融会了唐颜真卿的雄浑,宋苏东坡的丰腴,元赵孟頫的圆润,明董其昌的生拙,貌丰而骨劲,味浓而神藏。外似丰圆软滑,实则内涵劲健,字画中间尤其丰实,骨脉分明。他爱用狼毫硬笔,喜在光滑的蜡笺上书写,用墨极浓。因此,他的书法作品笔画饱满,筋骨深藏,墨色浓重而沉郁,表现出“静态美”。与同时的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清四家”。也有以其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理、铁保并称为“乾嘉四家”。

    二十二、王文治

    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25年(1760)探花,他的行书得力于董其昌、米芾,运笔柔润,意蕴婉美,喜用淡墨,人称“淡墨探花”。他们两人与翁方纲、梁同书并称为“清四家”。此时的帖学名家还有永理、铁保等。

    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与他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

    作品有《剪水山房诗序卷》、《行书诗轴》、《七言联》等,还存有《梦楼诗集》、《快语堂题跋》等论著。

    二十三、曾熙

    字季子、子缉,号俟园,晚号农髯。湖南衡阳人。早年与李瑞清同在北京做官,共研书法。清朝灭亡之后,归隐故里。后因生活窘迫,接受李瑞清到上海卖字之邀。从此,“南曾北李”,名扬十里洋场。

    曾熙书法学《石鼓文》、《夏承碑》、《华山碑》、《史晨碑》、钟繇、二王,尤好《瘗鹤铭》和《金刚经》,自号“南宗”,以与“北宗”的李瑞清相敌,用笔圆通流畅,线条柔和润泽。所以他的书法是学魏碑而能得秀雅婉丽之美。又能以碑入帖,书法饶有晋人疏朗秀逸的风度。其实,曾熙北碑也写得不坏,只因当初李瑞清已经以善写北碑名闻遐迩,而名声为李瑞清所掩而已。曾李两人是交情相当好的朋友,在当时上海滩被传为美谈,“文人相轻“的恶习,在曾、李二人身上不曾见到。

    二十四、沈尹默

    原名君默,字中,后更名尹默,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与赵孟頫是同乡。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其实,沈尹默初以诗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30岁就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所交游者皆一时风云人物。书法少时就开始学了,在地方上已很有书名,但有一次,陈独秀见到沈尹默写的一首诗,对沈说:“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此后开始勤奋练字,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书法面目从此一变。

    沈尹默是以学帖出名的。其实,他在碑上也下了苦功。近50岁时致力于行草书,从米南宫而释智永,而虞世南,而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这是沈尹默书法生涯中一个关键时期。沈尹默书法由此大进,秀雅、俊美的个人风格也基本形成。51岁上办了第一次个人书展,以后几乎一年一次,名震南北。

    书法实践的同时,沈尹默也深入研究了书法理论。他结合自己学书的体会,将书法理论通俗化,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沈尹默于解放后,积极从事书法艺术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培养了不少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上海的书坛上,至今仍活跃着许多沈先生的传人。

    二十五、谢无量

    原名大沉,字仲清,别号啬庵。四川乐至县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早年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先后担任过《京报》主笔、孙中山先生大本营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习等职。孙中山逝世后,潜心改志,从事教育与学术,以学者身份终其生。

    谢无量著作等身,以其文史及词章方面的辉煌成就,名重今世。他并不以书家自居,初也不以书家名。那种异于常规的“孩儿体”书法,不太受世人青睐。于右任先生曾说,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先生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

    谢无量书法,要说来源,他夫人说是“师法二王,游心篆隶和南北朝碑刻”。但现在看谢先生的字,是看不出多少前人的影子的。书法到他那个境界,已不再是技巧问题,他已完完全全在写他自己。谢无量的字,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已经由绚烂归于平淡;它看上去稚拙,实则博大精深,背后有一般人不易企及的学养支撑着。

    二十六、白蕉

    本姓何,名法治,字旭如,号复生,后改名换姓为白蕉。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少时就有书名于乡里。白蕉自己说是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其实,他还治印,只是难得为人奏刀。传统文艺修养相当全面,但白蕉最为人称誉的,还是他那一笔秀逸的行书,他的行书主要学“二王”一路,功底深厚,格调高雅。20世纪40年代,他多次在上海举办个人书画展,名噪一时,行家也颇推重。有人评论说,他写的王字为当今第一。细看他的行草书,觉得这话并非过誉。白蕉的行草书,深得二王精髓。沈尹默、邓散木、马公寓、潘伯鹰诸家也都写王字,但较之于他们,白蕉的字更富英锐之气;流转畅适,又能收得住,丝毫没有浮滑薄俗之感。

    二十七、叶恭绰

    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甫,号遐庵、遐翁。广东番禹人。基本上也算一个在朝的书法家,前半生做过交通总长、财政部长,后半生才致力于学术。但叶恭绰学问很好,诗词书画考古都精通,所以民国时一度也曾任过国学馆馆长的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国画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他。叶恭绰以善写正楷书著名,尤其会写大字,笔力雄健。所作行草书也时参以楷式,不同凡响。清代以来,世人都重碑轻帖,至民国,对帖的偏见始渐渐改变,一些书家开始走碑帖并学的路子,从多方面吸取养料。叶恭绰的字,就是碑帖并学的结果,既有碑的厚重,也不少帖的灵动。最胜处还在其书的魄力非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行书源流

下一篇:董其昌语 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