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作品 > 书法艺术品市场的运行机制

书法艺术品市场的运行机制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一、书法艺术品市场的历史概述

    中国的书法艺术品的买卖很早就有了,在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就在市面流行,南朝宋有一位叫羊欣的书法家,是王献之的外甥。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有名,虽然不及二王,但影响颇大,人们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说法,可见当时书法的市场交易还是相当红火。

    中国书法市场的形成约始于唐代。那时不但有“手揣卷轴,口定贵贱”上门推销的游走商贩,也有明码标价,开店营业,待价而沽的商家。由于唐太宗笃好王羲之书法,大肆搜求,使王字声价倍增。开元年间,一本由赵模等所拓的《兰亭序》就价值数万钱。北宋时期的书画市场更是活跃,汴梁相国寺附近的资圣门前就是专门经营买卖“书籍玩好图画”的地方。大收藏家米芾也经常到那个地方去转,看有无好东西卖。

    唐代以后,历代都有书画古董交易市场。1949年以前,北京的琉璃厂、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的古旧字画和名人书法的交易买卖都很红火,在全国很有名气。

    1949年以后,书法艺术品的销售主要由国家经营的文物商店和国家接管的一些老字号的画店,如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苏州的古吴轩和南京的十竹斋等,这时书法艺术品市场基本上不存在了。在六七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国家处于高度封闭的状态,书法艺术品根本没有外销的市场,一般民众几乎没有购买力。因此,当时能买得起书法艺术品的只有少数收人较高的老干部和老教授,所以销售面很窄,销售的数量也很有限。那时的书法艺术品价格十分便宜,一幅齐白石或傅抱石的精品也不过百元以下。

    但是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许多外国人如饥似渴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并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岸开通以后,台胞的大量涌进大陆,使大陆的古旧书法艺术品和名家书法作品成了他们竞相投资收购的热门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大款富翁,他们有的热衷于房地产买卖,有的投资于股票,但也有不少颇有眼光的富豪却非常明智地把钱投资到古旧书法艺术品和名人书法作品的保值和升值的收藏上来。譬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林散之的一幅对联的收购价仅10元左右,卖出价为30元,而过了不到20年,他的对联的拍卖价升为8000~10000元,增值300多倍。可见投资书法收藏利润非常丰厚。在此种背景下,书法市场的发展速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受此影响,国内的艺术品公司、画廊、拍卖公司认为商机已到,相继跟风。另外,中国书法在海外市场的反应甚佳,,七十年代主要以古法书为主导,八十年代初开始,由于国际上著名的苏富比、佳士得、索斯比等大拍卖公司纷纷拍卖当代中国名家书法,于是价格扶摇直上,十分火爆。近年大陆书画艺术品市场极其活跃,书法所创造的价值的总体水平,致使一些港台收藏家也不惜将自己的藏品回流到大陆参加书画市场的拍卖。这样,书法艺术品市场活跃起来,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书法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和现状

    虽然中国书法艺术品市场是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但人为炒作、价格不实、赝品和劣质书法作品泛滥等现象,使许多爱好书法艺术品的投资者望而却步,直接影响了书法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找出阻碍市场发展的真正原因,调整市场的价格,以适应国人的消费能力,规范经营,使市场健康稳步地发展,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此,我们不妨对半个世纪以来国内书法艺术品经营情况、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目前书法艺术品市场的需求与现状作一理性的回顾与分析。

    1.“文革”前书法作品的经营情况

    1949年之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品的销售处于非常萧条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人们受时代变革的影响,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思想是社会的主流。一切都崇尚革命,使“不革命”的古旧书法艺术品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加上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低工资,绝大部分人无此需求。“文革”前只有少数几家经营书法艺术品,如文物商店、古籍书店、古玩商店、旧货商店等。他们经营的大部分是民国以前的书法艺术品,而且价格都非常低,例如:金农的书法对联60~80元,即使如此低的价格,当时普通百姓仍然没有兴趣,究其原因:①社会环境、政治气候对书法不提倡,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革命的;②当时普通工人每月只有二三十元工资,一般家庭子女比较多,一家老小靠这些工资生活;③几乎没有人想到,这些已经“判死刑”的封建腐朽阶级的东西,过了几十年还会死而复生。只有极少数真正爱好书法并不想获利的收藏家,节衣缩食,量力而行,逐步收集才形成规模。

    在这种环境下,书法艺术品需求的范围和层面都非常小,各地的文物商店及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等老字号,它们经营的主要对象是华侨、外宾以及国内工资较高而且有这方面爱好和修养的文艺界知名人士,科技、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地方和军队的中高级干部。虽然生意较清淡,但毕竟有小范围的部分需求,价格方面也定得比较低。

    至于解放后仍健在的晚清、民国的老书法家,他们大都年事已高,经过社会变革、政治影响,创作相对较少,作品只是调剂自己的生活,分赠亲朋好友而已。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前,40至60岁的书法家,在艺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当时没有卖书法作品一说,他们的作品没有价格,也没有行情,与钱无缘。他们除少数在画院外,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与书法有一定关联。画院的书法家,除国家每月给一定的车马津贴外,唯一来钱的途径是撰稿、发表作品的稿费,虽稿费不是很高,如果经常或一年有几百元钱,等于拿到双份工资。由于当时物价低,有知名度的书法家,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文革”期间,稿费也取消了,很多书法家都被打倒,创作的作品遭到批判。大部分书法家都停止了创作,大家都小心翼翼,怕政治牵连。古法书更是“封建糟粕”,大都遭到劫难,幸免者也被打入冷宫。

    2.目前书法作品市场的形成及现状

    (1)中国书法作品最初价格形成是港台境外人凭实力买出来的。

    “文革”结束,留存在民间的书法作品主要有四大块:第一古代书法藏品在“文革”抄家后大部分已发还;第二收藏家经过“文革”没有被抄过家,藏品仍保存完整;第三收藏量不是很大的零星散户;第四不属于“四旧”,解放后仍健在的书法家作品。这些留存在民间的书法作品,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一些转机,最先涌进来的是可国香港、台湾书法艺术品收藏家和书画商,他们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一开始通过国营的文物商店、书画店、工艺美术品店切入,通过介绍,叩开了许多收藏家的家门。从交朋友、观赏书法艺术品到割爱转让,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介绍”范围,付给一定的好处费,发动本地愿意帮他们寻觅书法作品的朋友提供信息,收集书法作品。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里,中国很大一部分的大小收藏家所藏书法作品都被他们“普查”了一遍,好的东西自然觅走不少。

    改革开放后,沉寂了几十年的古代书法艺术品,第一次提高了“待遇”,有了“身价”,转让能变成钱,无论价格如何,都足以使收藏家激动不已。一开始,国内书法作品并没有价格,也不懂价格,港台人也不懂价,使他们兴奋的是,他们打开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书法作品应有尽有。港台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水平、经济实力、眼光和修养以及对艺术品的理解和评估,出价收购,这样民间通过他们出价的相互比较、重视程度、需求状况,同一档次作品价格的推算,优增劣减,讨价还价,通过成交,掌握了一些规律,逐步形成了价格行情。当然,被他们买走的书法作品不完全是古代和近现代的,也包括当今老中青书法家的作品。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至1993年前后,中国书法作品已经形成了价格,但这是“特殊时期”的价格,不是国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消费水平定出来的价格,而是港台、境外人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买出来的价格,可以称之为“外宾价”。

    通过实践,境外人士逐渐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艺术遗产非常丰富,唐、宋、元、明、清遗留的书法作品很多,仅清代书法家有名的、辞典能查到的至少有几千人,而且最多的每人就有几百幅作品存世,加上民国、近现代的大量书法作品,港台、海外少数人再富有也足以让他们望而生畏,他们无论如何搬不走中国书法艺术品这个大宝库,也扛不动中国书法艺术品这个大市场。于是,进入中国5至7年后,他们的需求已经饱和并逐渐退出。其实,他们对书法作品的前期投入,确实抬高了书法作品的身价,但对中国书画市场的加速形成,但仅仅是开了一个头。

    (2)受“外宾价”影响后的中国书法作品市场价格。

    1991年前后,国内的书法作品价格已被买家推到顶峰。当时国内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所有的人都看好这个势头,书法作品买卖从私下转为公开,旅游工艺店、画廊、艺术品公司一二年时间迅速在全国发展到数千家。1993年后,大型的拍卖公司应运而生,积极运作,规模和拍品都不亚于境外拍卖,开始境外买家应邀也来拍卖会捧场,选几幅价格最贵的,给足拍卖公司的面子。此外,国内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在自己事业兴旺的时候,曾在拍卖会上与境外买家多轮竞价,一争高低。

    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根据国民收入定价普遍偏高;而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除一流名家外)价格普遍偏低,古代书法艺术品在国内还未形成准确合理的价格,古代一流名家作品,按其艺术价值,定价合理,绝大多数人是买不起的,这一块高档市场短期内仍无法启动,在国人中暂时无法流通,只好由收藏家继续收藏。

    (3)当前书法作品市场的现状是“各显神通,适者生存”。

    ①画廊。画廊的“考验”期一般在两到三年,但大部分不到两年都已关门。从1989年至今,画廊已经换过五六批了。国内画廊生存面临很大困难,如房租费用、人员工资,主要是经营者多数对书画不是非常内行。如果经销、代销当今名家作品,没有什么优势,而且差价很小。如果经销民国、清代的书法作品,因为国内对古书法艺术品认识不足,一般的经营者又不具备独立鉴定真伪的水平,经营成本很大。如果销售名家赝品,只要价格接近真品价格,买家一般都很慎重,也要找人鉴定,不会轻易上当。

    只有少数信誉好,在人才和经营思想上有优势的画廊才能生存。他们主要还是经营古代书法艺术品,因为古代书法作品复杂,很多书法家的价格没有可比性,只要眼光好,精于此道,还是有差价的(新书法作品几乎没有多少差价)。做得好的画廊一般都符合以下条件:有比较充足的流动资金;具备鉴定真伪的能力;能看准进价和卖价;有较好的出路和买家。

    ②“倒字画”。没有门市的书画经营者就是通常说的“倒字画”,这些人的优势是负担轻,没有门市房租和人员工资,自己经营量力而行。有一部分人通过实践,鉴定眼光练得很不错。他们中一部分专搞近现代名家作品真迹;还有一部分真假都搞,真的卖给懂行出得起价的,假的卖给贪便宜出不起价的人。这些人大都是业余的,对书画比较喜欢,亦玩亦卖,买卖好就多做一些,不好卖就少做一些,只要不买到赝品,不存在亏本的问题,这些人在书画市场中能进能退,隐显自如。

    ③拍卖公司。操作规范信誉好的大型拍卖公司,他们有人才的优势,选择拍品渠道多,鉴定严格,杜绝赝品,起拍价定得不算高,很吸引买家,能组织较有实力的客户和买家。中小型的拍卖公司,根据国内消费水平已转向“星期拍卖会”和“无底价拍卖会”,面向工薪阶层的收藏爱好者,比较受欢迎。还有一些拍卖公司,经营者不太懂书法,操作也不规范,拍卖会上搞效果,安排“托儿”假拍,想用“成交率高”创牌子,欺骗舆论。有些公司拍品真假混杂,不是鉴定疏忽,而是有意安排赝品(只拿佣金不过瘾),一经拍出就有很厚的利润,买家一旦发现,“退货”也非常之难。

    (4)书法作品的实际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书法作品爱好者已经开始收藏,但一般都选择价格在几百元的书法作品书法送给亲朋好友,既高雅又有品味,是当今的时尚。另外,托人办事,选择书法作品作为谢礼的也比较普遍,只要办事需要,名家作品价格高一些也能接受。还有目前家庭新房装潢一般都在数万元,很多人选择几幅自己喜欢的书法作品进行布置,这样的开支普通家庭在几千元之内。

    (5)笔会。

    笔会有两种,一种是某某单位组织书法家为民服务现场书写,定价销售,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另一种是需求单位组织,不是每幅书法作品多少钱的直接买卖。一般双方都先谈好多少“出场费”或“红包”,去邀请单位写书法作品,所写书法作品数量都有惯例,双方关系好,招待得好,书法家高兴,时间允许,多写一点也不很计较,完成单位的书法作品后,邀请单位身边的工作人员如能求到一幅作品,更是皆大欢喜。

    总之,书法市场销售状况是和人民文化修养、生活富裕程度有很大关系,任何价格贵与不贵都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所得出的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艺术的民族,历代民间都收藏保存大量的艺术品。中国的书法艺术品市场必须依靠中国人自己来支持和承担,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书法艺术品市场的潜力就会非常之大。

    二、入世后对书法作品收藏的影响与对策

    中国“入世”之后,书法作品收藏界面临着一次极大的机遇。这次机遇,将属于那些有先见之明的人。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机遇一样,谁见机早,谁行动快,谁将是胜利者。在文物古玩收藏市场上,最大的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善于对文物市场前景进行正确的宏观分析,并付诸行动的人。兵法云,决胜于千里之外,收藏书法也是如此。

    1.入世对中国书法艺术品的影响

    “入世”以来,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情况呢?

    市场日趋规范。

    目前,我国不仅古玩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不规范,就是整个经济市场,仍有许多不规范之处。这是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难以避免的。但可以肯定,我们的市场将越来越规范,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入世”只不过增加其速度和质量而已。“入世”后,管理层加快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步伐。除了文物艺术品市场之外,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文物市场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动静。相反,却看到一些“权威”认为文物市场无须“打假”的文章。

    也许,某些权威人士认定,文物艺术品市场将不会很快对外开放。而,世界贸易总协定对艺术品市场,甚至包括文物市场,都是有所包含的。中国既然“入世”,就得全面实行关贸总协定的各项规定。最终,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甚至包括部分文物市场,必然与国际接轨。这个总的趋势决定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文物古玩市场必然走上规范的道路。中国“入世”后,现代艺术品市场必然会放开,允许外国拍卖行经营。文物古玩市场,也许还可抵挡一阵,但很快也得允许外国拍卖行经营。因为文物拍卖与文物出境是两回事,外国拍卖行在中国拍卖文物,不等于文物出境。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念中,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世界里,文物的存放地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拥有它,谁就是它的主人。文物古玩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将极大地刺激收藏事业的发展,将给收藏家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

    (2)拍卖行之间竞争日渐激烈。

    我国目前的文物艺术品拍卖行,良少莠多,好寡差众。

    中国“入世”之后,首先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是国外的著名拍卖行。世界最著名的拍卖行有两家,一家叫“苏富比”(或译索斯毕),一家叫“佳士得”(或译克里斯蒂)。这两家拍卖行,早几年就在中国内地设立了办事处,虽然还没有开展拍卖业务,但他们对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研究工作和摸底工作却做得很好。他们建立办事处的目的,无非就是看准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准备大干一场。

    这些境外拍卖公司都是百年以上的老牌企业,信誉卓著,管理严格,眼光独到,水平高超。他们严谨而科学的服务质量,将给我国的拍卖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这是毫无疑义的。而对嘉德、翰海等中国一流拍卖行,将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否则,过去的好光景恐怕难以为继。二流拍卖行日子将更难过,恐怕当中的大多数,只能靠小拍维持生计,个别卧薪尝胆者可能异军突起,跻身一流拍卖行的行列。三流、四流拍卖行,特别是那些专卖赝品而臭名远播的拍卖行,关门倒闭可能只是他们惟一的选择。

    市场的规范和激烈竞争,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收藏家。

    (3)一级艺术品的拍卖价日渐攀升。尖端收藏品和一般收藏品之间价格的巨大差异,是国际收藏市场的共同特征。而目前我国收藏界在这方面还比较盲目,如果某位书法家某幅字卖了50万,人们习惯认为这个书法家其他的作品,也能卖这个价,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其实,艺术规律不是如此,国际市场也不是如此,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亦不应如此。因为精品与非精品,代表作与应酬之作,其本质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国外拍卖行在这个方面,分寸把握得很好。而国内拍卖行却不是如此,任何拍品,都是价格抬得越高越好,甚至自己充当托儿。这种短视行为无异是杀鸡取卵、自绝其路。

    一个成熟的收藏家,一个成熟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应该认识到精品、孤品、绝品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国际著名拍卖行将带给中国收藏界以全新的收藏理念,可以预见,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的拍卖天价将不断创新。国际著名拍卖行的进入,他们诚实的作风,将逼迫国内拍卖行重视和适应艺术品的市场规律,人为的虚抬价格将大大收敛。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赝品问题,拍卖行卖假货,这是众所周知、心照不宣的事情,即使国内一些大拍卖行,也未能幸免。更不用说那些专卖假画仿品的所谓拍卖行了。随着国际拍卖行的进入,竞争的激烈,拍卖会上的赝品将大大减少。当然,任何拍卖行都不可能永远不犯错,但犯错层出不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赝品是对收藏家最大的打击,是对收藏市场最大的伤害。中国“入世”,国际拍卖行的进入,将在最大程度上打击赝品市场。这无疑是收藏家们的福音。中国“入世”,国际拍卖行的进入,尽管某些学者仍然高唱无须打假,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打假已经自然而然地开始。中国已经不再是几个专家决定一切的年代,而进入了市场决定一切的新时期。

    (4)被挖掘发现的各类艺术人才将越来越多。

    垄断的艺术市场最容易埋没人才,竞争的艺术市场最容易发现人才。由于国外拍卖行的进入,埋没人才的现象将大大减少。国际拍卖行要和国内拍卖行进行竞争,只有避重就轻、避实击虚,才能出奇制胜。比如对近现代书法名家国内一些拍卖行早已存货满仓,估计国际拍卖行在这方面也会力争,但不会死拼。另一方面独辟蹊径,发现和推出一批被埋没的杰出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收藏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但作品一经推出,人们又不得不服,不得不买。

    国际拍卖行虽重名更重实的作风更符合中国书法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的实际。中国不少名家庸品太多,还有许多名家名不副实,全靠这个垄断的艺术市场维持着他们作品的高价位。如果国际著名拍卖行推出虽名不见经传但艺术精湛、才华横溢的黑马,将在中国艺术市场产生轰动效应。在新人精品的对比下,一些名家的庸品将黯然失色,更有不少名家亦会黯然失色。

    中国的书法艺术品收藏,目前仍在“艺术名气时代”徘徊,但它一定会迈向“艺术实质时代”。国际著名拍卖行的进入,将加速“艺术实质时代”的到来。

    (5)艺术品收藏企业化、产业化。

    由于长年信誉卓著,按照国际惯例,某些著名国际拍卖行卖出的艺术品,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其拍卖成交价可作为抵押价值的参考。如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行,全世界的许多跨国银行都承认他们拍出的艺术品,可以抵押贷款。这是国际著名的拍卖行与国内拍卖行相比最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的企业收藏和机构收藏。中国企业收藏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收藏占用大量资金,如果急需,无法及时周转。国际著名拍卖行的进入,将彻底解决企业收藏的后顾之忧。

    中国国内几家著名拍卖行,本身在银行是有信誉的,银行承认他们。但经这些拍卖行拍出的艺术品,是否一样在银行有信誉,被银行所承认呢?结论不言而喻。即使苏富比、佳士得拍出的艺术品,中国的银行也不会允许抵押贷款,因为国内银行和国内艺术品市场一样,也缺乏足够的竞争机制。在国际拍卖行进入中国之前,外国银行已经先期进入,苏富比、佳士得拍出的艺术品,国内银行不给抵押贷款,但外国银行会给。光凭外国银行给予抵押贷款这一条,就能大大刺激国内的企业收藏,精明的中国企业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即使对文物艺术品毫无兴趣的企业家,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也要开始考虑进行企业收藏了。

    2.艺术品的收藏对策

    由上观之,中国的“入世”,给收藏事业带来了发展机遇。那么,中国“入世”以来,收藏家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我们认为可以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收藏和保留精品中的精品。

    由于国际拍卖行的进入,艺术品市场进一步规范,文物和艺术品实现价值回归,精品、孤品、绝品将与平庸之作、应酬之作、欺世盗名之作拉开距离,价格大幅飙升。因此,手中的精品、孤品、绝品,绝不要轻易出手,以留待适当时机。

    ②收藏思路必须修正。

    中国人对书法艺术品的欣赏角度与外国人毕竟不同。你认为好的,外国人不一定认为好。首先,你要摸透外国人对这些艺术的欣赏标准。在那些西方文化色彩浓厚的艺术类别方面,要承认外国人比我们有水平。

    ③努力去发现被埋没的艺术人才。

    进入中国的国际拍卖行,主要经营的将仍然是中国传统文物和艺术品,他们的眼睛也始终盯在这里。而会以相当的精力去挖掘新人。我们的收藏家在这方面应该抢在他们前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决定了中国的杰出艺术家将层出不穷,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发现。不管国际拍卖行进不进入,我们始终都要睁大眼睛,去发现那些埋在沙中的金子和拉磨驮盐的千里马。

    ④及早将收藏纳入企业化产业化。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入世”,国际拍卖行的㈣进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企业收藏。企业可以及早见机,提前考虑和进行企业收藏。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转向,开始企业收藏产业化的进程。在全面实施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文物和艺术品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商品。企业的目的在于赢利,既然收藏文物和艺术品能赚钱,企业何乐而不为?如今微利时代,有什么比经营文物艺术品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呢?

    行家里手,还是以请专家来解决为好。但小名头的作品就不同了,由于这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一般的收藏者只要依照上面所说的原则,都可以自己动手解决。接笔的工作就好比给病人看病,动手术。大病当然要上医院,请名医;小病则不妨自己在家中解决。就像一般伤风感冒,即使不上医院,只要吃点感冒药,在家中多喝开水就能得到治愈。对大、小名头破损作品的接笔,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