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作品 > 历代著名草书家

历代著名草书家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一、张芝

    东汉时期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磔,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唯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当时的人珍爱张芝的墨迹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二、索靖

    西晋书法家,字幼安,今甘肃敦煌人,张芝姐姐的孙子。官征西司马、尚书郎,封安乐亭侯,谥曰庄。工书法,尤擅章草,传张芝草法而变其形迹,骨势峭迈,富有笔力。前人评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徐姿,张不及索”。索靖也很称重自己的书法,自己评价说是“银钩虿尾”。所书《出师表》很著名。时人云:精熟至极,索素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著有《草书状》一篇。

    三、陆机

    三国东吴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工书、能章草,以才长见掩。其祖陆逊,父陆抗,皆三国吴名将。吴亡,家居勤学,作《文赋》,为古代重要文学理论著作。其书法《平复帖》为后人师法。

    四、张旭

    又称张长史,唐吴郡(江苏苏州)人,字伯高,官至金吾长史,故世称张长史。喜饮酒,往往大醉后挥毫作书,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如醉如痴,世人称之为“张颠”,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酒中八仙。他精工楷书、草书,尤以草书称著。他的书法得于二王,而又独创新意。楷书《郎官石柱记》,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展现出楷书的精妙。《宣和书谱》中评说:“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不减草字之妙,其草字虽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张旭的书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独创新意。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

    他的传世书迹除楷书《郎官石柱记》外,草书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较为著名。

    五、怀素

    字藏真,唐代僧人,俗姓钱,长沙人,幼时出家。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草书大家,有“颠张狂素”之称。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进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最终以“狂草”而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

    怀素草书存世墨迹很多,著名的有《东陵圣母帖》、《论书帖》,是含有章草笔意的优秀作品;《苦笋帖》、《千字文》和《自叙帖》,均为狂草,笔势狂怪怒张,神彩飞舞,可以说是着力的佳作。

    六、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宋代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进士出身,曾历事神宗、哲宗、徽宗,仕至吏部员外郎。曾与秦观、张耒、晁补之游学于苏轼门下,并称“苏门四学士”。工于文,其词有理伟之文,妙绝当时。尤长于诗,奇绝放纵,卓然名家,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书法尤精。

    其书学渊源,曾自述道:“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唐僧人)墨迹,乃窥笔法之妙。”此外,他的书法还取法于颜真卿、杨凝式以及摩崖刻石《瘗鹤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姜夔在《续书谱》中评价他:“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其草书在“宋四家”中最为胜擅,并能出新意,风神潇洒,精妙绝伦。他的行书运笔圆润,留有篆意,长笔波势明显,结字中宫紧收,四面拓放,形成“外拓状”,并且加以疏密对比来增加文字线条的感染力。章法上字与字跌宕起伏,顾盼生姿,如同龙蛇起舞,一气呵成。宋徽宗赵佶称:“黄书如抱道足穴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他的书法墨迹有行书《华严疏》、《松风阁诗卷》、《寒山子庞居士诗卷》、《黄州寒食诗卷跋》、《戍州帖》及草书《化气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杜甫寄贺兰铦诗帖》等。

    七、吴镇

    字仲奎,号梅花道人,元代浙江嘉兴人。他的草书很有成就,用墨湿润秀逸,笔调轻盈潇洒,独树一帜。

    八、宋克

    字仲温,号南宫生,明代吴(今苏州)人。擅长楷书、草书,以钟繇为师。最拿手的是章草,他的章草,延续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而又有所发展,融入了今草和行书的写法,更加流利、矫健。代表作有《章草急就章卷》。

    九、解缙

    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明洪武二十一年进士,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诗文都不错,草书学怀素、张旭,尤其喜欢写狂草,笔势飞动,婉转流畅。但比起怀素、张旭来,笔法上要单调些,节奏感也欠丰富。

    十、陈献章

    字公甫,号石斋,明代广东新会人。居住在白沙村,人称白沙先生。喜欢用茅草做笔写字,点画粗率,不计工拙,倒也别具一格。可算是当时台阁体笼罩下的书坛的一个变数,是后期草书大量出现的先声。

    十一、李东阳

    字宾之,号西涯,明代湖南茶陵人。他在篆书、楷书、隶书、行草书上都下过很深的功夫,对自己的篆书很自负,说:“李斯、李阳冰之后,就算小生我了。”然而他成就最高的应该算草书:笔法圆转瘦硬、骨力雄健、气度高旷。用笔方式与明代其他草书家不同。作品有《自书诗卷》等。

    十二、祝允明

    字希哲,号枝山,人称“祝枝山”,因为右手生有六个手指,所以又号枝指生。长洲(今苏州)人,因为曾经出任过南京应天府通判,所以又有“祝京兆”之称。他的诗文书法,才气横溢,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号称“吴中四才子”。书法造诣很深,各体兼能,蜚声艺坛,与文徵明、王宠并称“三大家”。陈道复为后起之秀,又称为“吴中四家”。他的书法博采晋唐各家的长处,并有自家面貌。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狂草来自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作品有楷书《出师表》、草书《自书诗卷》、《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赤壁赋》、《杜甫诗轴》等。

    十三、张瑞图

    字长公,号二水、又号白毫庵主。明代福建晋江人,他比徐渭的仕途要顺利的多,年纪轻轻就升到学界最高层,但最后却因为牵扯进魏忠贤集团而退出政坛,留下千古遗憾,晚年遁入空门,以诗文自娱,为后世留下不少书法珍品。他的书法,以露锋起笔,转折尖锐,结构上下左右错动,有跳荡之势,形成一种新奇的节奏感,似乎暗示了当时社会局势的不安定和他心中纠结不安的心境。代表作有《杜甫球兴八首试卷》、《醉翁亭记》等。

    十四、黄道周

    字幼玄,号石斋,明末福建漳州人,南明弘光帝时任礼部尚书。后来被清俘虏杀害。擅长书画,是晚明的草书大家。他的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结构纵横奇肆;楷书主要学习钟繇,比起钟繇的古拙厚重来,显得更清健逸秀。隶书也不俗。代表作有楷书《张溥墓志铭》、草书《洗心诗轴》等。

    十五、倪元璐

    字玉汝,号鸿宝,明末浙江上虞人,曾任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李自成进京后,他自缢而死,是个忠臣。行草书很有自家面目,线条刚劲秀逸,结构挺拔,气魄宏大。传世作品有《行草七绝诗轴》、《舞鹤赋卷》等。

    十六、王铎

    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嵩渔等,河南孟津人。曾经官至明朝的礼部尚书,后来却投靠清廷,人品遂为人不齿,但王铎在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他的书法主要成就在行草书,尺幅都比较大,起笔时喜欢用浓墨,线条雄健有力,章法奔放恣肆而又安排奇巧。

    十七、傅山

    原名鼎臣,字青主,号青山、观化翁、侨黄道人、朱衣道人、石道人等,山西曲阳(今太原)人。他继承家学,博研经史,精通医术,又工书画篆刻,是清初卓绝的文人学者和书法家。明亡后,他拒仕清廷,“衣朱衣,居土穴”,二十余年作道士,遁迹于深山老林中不见生客,却日日梦萦魂绕深怀思念故国之情。他早年学书于赵孟頫、董其昌两家,后转学唐颜真卿及魏晋诸名家。他曾自述:“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傅山书法如其人,个性非常强。他篆、隶、真、行、草各体皆能,而行草尤为超绝。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流畅,墨酣意足,风格雄逸奇伟。小楷也清俊古穆,颇有魏晋风韵。傅山的书论更有独到之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了他的书法中。

    傅山传世的墨迹有《逍遥游》、《秋迳诗》、《丹枫阁记》等。

    十八、沈曾植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成就与吴昌硕相伯仲。融汇碑帖之学,博取厚积,开拓了行草书的发展道路,丰富了碑学的表现力,代表着碑学的发展高度。

    十九、郑诵先

    四川富顺人。原名世芬,字诵先,号研斋。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即习文史、诗词和书法。书法从隋碑入手,后来专攻草书,将今草和章草结合在一起,形成朴茂古雅的风格。五十年代在北京与张伯驹等人组织“北京书法研究社”,任秘书长。晚年又将《爨宝子》、《爨龙颜》等碑的用笔融汇到他的草书中,风格更加浑厚苍莽、潇洒飞动。

    二十、林散之

    号江上老人、左耳、聋叟,别署林散耳。安徽和县乌江人。当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诗、书、画皆工,并称“三绝”。60岁后专攻草书,以其苍茫淋漓、云烟四溢的狂草书冠绝今世,被誉为“当代草圣”。

    林散之的书学道路,他自己说是经过了四变。具体说来,林散之学书是“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这种远近上下反复临摹的功夫,为林散之后来的草书,打下了极坚实的基础,使他晚年纵横驰骋,随心所欲,貌似无法而不逾矩。

    而他的狂草书,是“以二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草法多从二王来,但那根劲挺而有骨力的“屋漏痕”线条,基本还是怀素的。自作诗云:“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这种曲中还直,圆极便方的效果,是林氏草书的一大特色。他的字所以个个线条如钢丝一般地能从纸面上立起来,挺拔而弹性十足。

    用笔之外,林散之用墨也极讲究。他写字喜欢在砚池旁置一水盂,饱蘸浓墨之后,将笔尖轻轻点上一点清水,一下笔,水墨交融,千变万化,妙不可言!林散之更善于用枯笔,往往在墨竭锋散之后,还能仗其超凡的控制力,写出时隐时现、若断还连的点画来。

    林散之工于画,故于谋篇布局上能匠心独运,出常人难有的艺术效果。用水,使他的字富于墨色变化;枯笔与润笔相结合,使他的作品有鲜明的节奏。林散之深得“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理,所以他的作品看上去有那样强烈的画面感,加上大小参差,斜正互用,真是茫茫苍苍,真气淋漓,满纸云烟。暮年更趋老辣,枯笔更多,又时出童趣。惟纵横奔腾不如当年,虽还是狂草,草中多见宁静,所谓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是也。

    二十一、沙孟海

    原名文若,字孟海,以字行,别号石荒、沙村、兰沙、决明等,浙江人。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印学家。

    沙孟海早年得吴昌硕指授,他的书法以行草书最佳,尤其善作孽窠大字,人以为“海内榜书,沙翁第一”。1955年,杭州重建灵隐寺,殿额“大雄主殿”四字,板面横长8米,高3米。沙孟海用3支檀笔绑在一起,铺纸地面,移步俯书,“如牛耕田”。此匾挂起后,轰动杭州城;有人以为气魄雄伟,深得李邕骨法。沙孟海的字确实以气胜,且越大越壮观,此非胸有浩然之气不能致也。

    沙孟海的篆刻成就极高。早年受教于赵叔孺。曾任西泠印社社长。

    二十二、马一浮

    浙江绍兴人,原名浮。著名学者,通多国外语,精于佛学、儒学的研究,解放后曾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他的书法,主要来源于褚遂良,兼融各家。以行草书成就最高,字的体势向右上倾斜,用笔尖峭,转角处圭角鲜明,而又有种散淡的文人气息,格调很高。

    二十三、王蘧常

    字瑷仲,号明两。浙江嘉兴人。一生基本上在大学任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王蘧常是现当代以章草著名的书家。

    王蘧常开始写《九成宫》,之后又学《十七帖》,写北碑,主要临习《张猛龙》和《郑文公》。19岁时,从名书家沈寐叟先生学书。沈先生见他习北碑,很是赞许,又见弟子学《十七帖》,以为王右军书法是“远承章草”,但章草传本,如今只有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出师颂》以及萧子云的《月仪帖》(一般传为索靖所书)数种了。所以沈寐叟对弟子说:“汝能融冶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而上及于周鼎彝,必能开前人未有之境。”王蘧常敬志不忘,从此走上了研习章草书的漫长道路,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终有大成。所作章草,古雅、厚重,时出方意,是对前人的章草书作了发展的书家。

    二十四、于右任

    原名伯循,字右任,号骚心,以字行。陕西三原人。长期任职于国民党政府,官至行政院院长。但他作为书法家的名声,似乎超过了作为政治家的名声。他的书法艺术,一般认为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以魏碑为基础,写出具有强烈个性的行楷书时期;二是创立标准草书的时期。

    于右任对魏碑下过很深的功夫。清代中叶以来,学魏碑而能出己意者,还是寥寥。他满带“碑味”的行草书,可以说是风格独具了。尤其是行书,中宫紧促,而结构多变。在一种看上去十分随便不经意的把握之中,获得一种奇绝的、从容大气的效果。于右任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创立“标准草书”,于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草书研究社。他广泛搜集前人的优秀草书作品,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而后自己又手写一遍,刊印行世。

    标准草书的创立,目的在于使草书规范化。其实,草书是无所谓标准的,一标准就失去了精神。

    至于于右任自己的草书,笔画简单,形态优美。他基本上写的是不相连属的今草,但他的草书是由章草入今草的,在他的草书作品中,不时可以见到章草的笔法。在用笔方面,几乎笔笔中锋,精气内蓄,墨酣力足,给人以饱满浑厚的感觉。

    二十五、毛泽东

    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工诗词,精书法,均达到同时期的最高成就。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草书源流

下一篇:行书屏 条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