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综述
“篆刻”二字,最初见于杨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
印章一词的含义比较广泛,应该包括古玺、印、章、宝、朱记、图书、花押、戳记、关防等历代公私印鉴,以及明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篆刻艺术。秦以前的印章都称作“弥”(同“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玺”的称呼为皇帝印章所独用,一般人的都称“印”。到汉朝,皇帝、皇后和诸王等贵族所用的印章称“玺”,官印和私人印里又出现了‘章”、“印章”和“印信”的名称。唐代创用“宝”。宋元以下,官印和私印里又产生了“记”、“朱记”、“合同”、“关防”、“押”、“符”、“契”、“图章”、“戳子”等的称呼。
根据考古发掘,可推断印章的起源是“印模”,我们的祖先用此在陶坯上钤压花纹。不过后世的印章是作为凭信使用。
《后汉书·祭祀志》说:“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可见印章的真正形成应在文字较普遍应用之后。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印章是殷商晚期的三方玺印。它们分别是当时的部落领袖“瞿甲”、“亚禽氏”和“子亘”的名印。因为它们与同期金文上的族徽十分相似,我们又称为族徽玺。
印章的制作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制印模,剔出印文,用泥做成印范,将熔化的金属浇入印范而成印章,这类印称作“铸印”。还有一种是用印模预先铸成印坯,一旦有紧急任命(如任命军职出征作战)时,即在印坯上凿出文字,这类印称作“凿印”。“凿印”中的一类“将军印”就是在紧急任命时仓促凿成,因此,也有称作“急就章”的。因为制作的工艺不同,效果也就两样。“铸印”的风格比较工整精致,而“凿印”则显得错落自然,锋芒显露。
汉代以前的公私文大都写在竹、木简上,封发时,将竹木简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绳交叉处封一块粘土,以印章按盖其上,显出印文,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泥块干燥后,很坚硬,这就是“泥封”,也称“封泥”。
印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可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代、明代和清代七个时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