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使者舍熏炉
学写金文者,皆以三代鼎彝为典则,认为两汉铜器已是强弩之末而加以忽视;学汉隶者,常以丰碑巨刻为范本,往往不从铭文中汲取养分。二者均不免有遗珠之憾。《阳泉使者舍熏炉》铭文就是汉金文书法的杰作之一。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文为:“阳泉使者舍熏庐有般及盖,并重四斤□□,□□五年六安十三年正月乙未内史属贤造。雒阳付守长则、丞善、掾胜、傅舍啬夫兑。”存47字,隶书。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和陈介祺《簋斋吉金录》均有著录。文中有“□□五年”,未知年号。“六安十三年”为诸侯王国纪年。陈介祺以为西汉时器,误。因铭文中“洛阳”作“雒阳”,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自以为以火德王,火德忌水,改洛阳为雒阳。三国时曹魏自以为土德,水得土而活,土得水而柔,去隹加水,仍改作洛阳。故知此器为东汉时物,从字体看应在东汉前期。
铭文“熏炉”作“薰庐”,“盘”省皿作“般”,“善”简省作“”,结体修长扁阔,各随字势,笔画信手刻成,似未着意经营,如“使者舍”“有般”、“史”、“造”、“长”等多数字的撇捺舒展奔放,戈戟交架。而有些字如“泉”、“庐”、“并”、“月”、“属”、“善”、“啬”等又是内敛含蓄,息心静气。两相映衬,擒纵有度,参差错落,意趣横生,与汉简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笔画虽无粗细提按变化,因是快刀在坚硬的铜器上凿刻而成,故並非放纵无归、轻浮滑率,而是瘦硬中含柔韧,劲利中见逆涩,直而有曲,行处皆留,可见刀法与笔法原来也是相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