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玄墓志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墓主张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北魏时曾任南阳太守。该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作者、书者均无从查考。原石早佚,仅存清代书家何绍基所藏之原拓剪裱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捺笔、转角和撇、挑的起笔多用方笔,点则方圆兼用,其余笔画基本上是圆笔。布局结字时,方圆结合精巧,和谐协调,绝无方枘圆凿之弊。如首行“之”字起笔用圆,其余用方;而“秀”字则相反,首笔用方,其余用圆。统观全碑,纯圆、纯方、方多圆少、方少圆多之字皆有,均流畅自然,绝无扦格抵触。方圆笔的有机结合,有刚柔相济之妙。全篇于婉约中晴呈刚健,在雄强内隐含柔美,刚而不棱,美而不媚,产生出内涵丰富而又和谐之美。
苏轼论书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张玄墓志》虽属小字,却雍容大方,宽绰有余。其横向笔画紧凑而不拥挤,如“量”、“精”等字;竖笔之间疏朗开阔而不乏呼应,如“纯”、“阳”等字。在整字布白中又往往将横竖向的空白沟通,宛如布局巧妙的苏州园林,既有宽广的庭院湖山,又有狭窄的回廓曲径,使人感到疏密有致,回味无穷。
该碑是魏碑由初期的粗犷雄强转趋典雅秀美的典型之作。何绍基评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道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包世臣跋云:“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又说:“北碑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守法不定而出之矜持,故形刻板。”《张玄墓志》字字平衡,却又绚丽多彩,不失之刻板,这在美学上向我们启示:单字平衡是一种静态平衡,与力学中的平面平行力系平衡相仿。每个笔画都有重量,笔画越长、越粗,重量就越大。笔画重心离字的中轴的距离越远,力矩就越大;在中轴之上,就不产生力矩。力矩为重量与距离的乘积。中轴左右力矩相等,单字就平衡;不相等,就失去平衡。
利用力矩平衡的“定法”,《张玄墓志》获得了丰富多彩的结构变化,归纳起来共有四类:一、加粗笔画。如“鱼”字,起笔粗重而偏左,因而加粗第四笔短竖和末笔点,以加重右侧重量。二、移动笔画位置。如“草”字,末笔竖画本应置于中轴,现移向右侧,以产生力臂,与偏粗的草字头左半平衡。三、增加笔画。如“牙”字,:左侧力矩太大,字形本身无力平衡,就在右侧增加一点,其作用如同砝码。四、改易笔势。如“良”字,末笔如径用捺,则距离增大,字必右倾。减细笔画则与其它笔画不配,故改捺为点。
上述四种形式,在一个字内往往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如“草”字,实际上同时使用了加粗笔画和移动位置两种方式。
如将重出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则书者力矩平衡的匠心更加昭然。如前“羽”字,左半两点粗,所以加粗右侧横折来平衡。后“羽”字,四点大小相仿,但左曲尺离中轴近,如两边粗细相同,字必右侧,所以加粗左侧横折来平衡。再如“太”字,前“太”字撇画起笔出锋向左,捺笔画粗重,故其点小而偏中。后“太”字,撇画起笔出锋向右,捺画不减细,故其点大而偏左。可见连出锋方向这类细微变化,也影响到力矩平衡,势必引起其它笔画的相应变化。
《张玄墓志》“锱铢必较”地运用力矩平衡来丰富字形变化,已使它达到书法史上单字静态平衡的顶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常季繁墓志
下一篇:敦煌写经·大般涅槃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