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訊王奉仙文書
【简介】:
唐.作者不詳。書於開元二十一年(733)。行書,紙本。凡十行。新疆吐魯番一九七三年出土。新疆自治區博物館藏。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四)。
【赏析】:
這件文書與顏眞卿《爭座位帖》(764)出奇地相似。文書年號爲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顏眞卿二十四歲;文書作者與顏眞卿彼此之間直接影響的可能性很小,更可能的是,這種書寫風格具有廣闊的時代背景。
文書線條流暢、圓轉,中鋒筆法運用自如,絲毫沒有着意控制的痕迹—這種筆法所要求的姿勢和操作要領,很可能是作者惟一熟悉的技術要求。我想到這樣一件事:一位女孩從六歲開始學習毛筆字,從那時起便一直懸肘書寫,三年級,老師上習字課,敎他們把肘部支在桌上,她對老師說:“我不會用這種方法寫毛筆字。”—從這件文書還可以聯想到另一件殘紙—一九七三年吐魯番出土的天寶十四年馬料賬殘頁,賬上的批字線條圓實豐腴,用筆方式與這件文書十分相似。一個時代所作好的技術上的凖備,這個時代所有人都可能享用。
殘頁批字與文書字結構亦相似,匀稱、熟練,毫不拘謹,以團形爲基調,但又能根據各字的構成條件自如變化,同時不失去所有字迹的統一感。這些字結構與《爭座位帖》的相似,或許也能從時代風格中找到解釋。
由於唐人書法訓練亦以前代書法爲基礎,唐代行書中一部分受唐代楷書筆法影響,提按、頓挫明顯.另外還有一部分與前代行書保持更密切的聯繫,重使轉,很少按、頓。晉人行書演變至唐代,線條內部的運動已有所簡化,複雜的使轉(後轉)被中鋒稍加使轉的筆法取代,—後人稱《爭座位帖》有“篆籀氣”,亦是體察到其內部運動較爲簡單。這一類以中鋒爲主,同時在彎折處不着意按頓的筆法,必然產生以連續弧線爲主調的構成特徵,由此也决定了字結構外廓趨向團形的特點。而盛唐以來字結構普遍開闊、疏朗,趨向團形的字結構爲避免侷促和封閉,可以伸展的長畫自然要作適度的誇張。於是,便有了文書、馬料賬殘頁以及《爭座位帖》的結體風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