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碑
【简介】:
全稱《嵩山少林寺碑》。唐開元十六年(728)立。裴漼撰並書。正書。三十九行,行六十餘字。在河南登封少林寺鐘樓下。淸王昶《金石萃編》著錄。
【集评】: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書多秀勁多媚態。”明郭宗昌《金石史》:“書頗得褚河南之勁俊而無窅映春林之致。”明趙崡《石墨鐫華》:“漼負文筆,號霹露手,不以書名,而此文殊不及書。書法秀勁,其得意處漸陞伯施之堂矣。”
【赏析】:
《金石萃編》稱其爲正書,實際上頗有行書意味。
懷仁集王羲之書刻爲《聖敎序》,立於咸亨三年(672)。從此碑可以看出《集字聖敎序》對當時的影響。
此碑取法於《集字聖敎序》,部分字結構神情逼似,不過由於行筆速度稍慢,彎折處頓挫明顯,用筆更多表現出唐人對王羲之行書的理解與改造。裴漼以唐人楷法加之於王羲之。《集字聖敎序》雖然不可避免地會滲入摹刻者對筆法的理解,但在較早的搨本中仍然可以淸楚地見出,雖有類似於唐代楷書的彎折,但這些地方並無唐人的着意操運—頓挫、誇張等等,而是以折筆或轉折並運的筆法一帶而過,並不曾影響到整個作品行筆的流暢性,在《頻有哀禍帖》、《喪亂帖》等摹本中,這一點尤爲明顯。這便是晉人行書特殊之處:複雜使轉時的連續推移,彎折處從不曾把這種流暢的運動分割成瑣碎的片斷。但是對於唐人來說,這種行筆習慣離他們已經很遠了,楷書的盛行,使行筆中的操作逐漸集中於點畫端點與彎折處,這使筆畫端點與彎折處隔斷了線條連續而流暢的推移。裴漼把這些帶進了他的作品中,從搨本帶看,兩種筆法的差別僅僅反映爲端點與折點處形狀的小小差異,如果不能從這些細節引發對操運的感知,必然將兩者混爲一談。
前人從作品線條節奏的淸明、秀挺將其歸之於褚遂良的影響,有其深刻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