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花海漢簡
【简介】:
書於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至元帝初元前(公元前48)。有古隷、隷章等各種書體,及木簡、柹片(削衣)和木觚等各種形制。一九七七年八月,在玉門市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共九十三枚,另有無字素簡十二枚。現藏嘉峪關市文物保管所。其中漢武帝臨終遺詔之一的木觚及《蒼頡篇》木簡等,旣彌補了史書之闕,又保留了西漢時邊陲下級卒吏在木簡上習字、練字的第一手資料。甘肅人民出版社《漢簡研究文集》有專文論述。
【赏析】:
這批漢簡的出土,在我國書法發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重大的意義,使我們得以目睹西漢中晚期隷變在邊遠地區和下層社會中的發展及書法風貌。本圖例中的《蒼頡篇》木簡的古隷書法,不僅結體已趨扁橫,用筆漸向方折,出現波挑萌芽,而且一些偏旁部首也都與小篆不侔,帶有下層社會缺乏書寫訓練的顯著特徵。至於抄寫漢武遺詔的木觚(木質六角形稜柱體)上的文字,則更是波挑分明,隷法濃鬱了。
《蒼頡篇》簡和《漢武遺詔木觚》給我們顯示了當時書寫生活的一個側面—下級吏卒爲了熟練地書寫,以應付日常生活、軍務的需要,不得不認眞地完成着練字的日課。“木觚”的形制,還給人以“寫完再刨去,刨去可重寫的推想。
《買賣布牘》書寫的是一段記有籍貫姓名買布數量與値穀若干的實用文字,它落筆峻利,使轉自如,結體流美,章法天成,已經是相當熟練的章草書體了。章草歷來被認爲是“解散隷體而粗書之”的一種書體。它的出現,證明了隷書在當時已趨成熟和正式通用的程度,也證明世傳東漢章帝或與其同時的杜度始寫章草的虛妄,就連認爲西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始有章草之說也是不確的。任何書體都不可能由哪個天才創製,而是人民群衆在使用文字的過程中推動了文字的演化嬗變,文人學士、統治集團不過是把它加以整理使之更形規範罷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