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王筠寒凝帖軸
【简介】:
淸·王鐸書於丁丑年(1637)。綾本。行書。凡四行,共五十八字。186.8×50.7cm。上海博物館藏。刊於日本《中國明淸書法名品圖册》。
【赏析】:
王鐸的書法在現代大受推崇,在日本影響尤大,日本現代專學王鐸書的大有人在,至今影響不絕。憑心而論,王鐸的書法楷、行、草俱佳,可無愧於入中國古代一流書家之列,尤其是其草書,我以爲不在張旭、懷素之下,甚至更耐看,藝術內涵更豐富。王鐸寫寒凝帖,已全然不是臨摹,而是他自己的創作。首先給人的深刻印象是其連綿不斷,一氣流注的強烈運動感。王鐸行氣素有“茂密”之稱,大多數字筆劃相連,字與字之間聯絡緊密,每一行仿彿一筆到底,王鐸行氣不用“潜氣內轉”的含蓄方式,而是將“內轉”之氣盡可能外化,從而在視覺效果上能直接感受到那流動的氣勢。而在行與行之間,王鐸則留下明顯的空白,這樣,其一行字的點劃構成的運動曲線變化更加鮮明,而其空白處亦疏密有致,使其無字的空間亦成一幅書法不可分割的組成要素。王鐸書法的空間都是動感的空間,而不是單純的靜態存在,這就充分體現了書法藝術時間性的特點。人云書法要“以白當黑”,王鐸是深諳其三昧的,像他這樣把黑白結成一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有機整體,在古代書家中是不多見的。
王鐸的用筆以“韌性”見長,懷素草書的酣暢可謂達到極致,然用筆不免有些平鋪直叙,王鐸則在用筆中增其曲折彎扭,仿彿每一筆在運行中,旣有一種不可遏制的推動力,同時又有一種反掣力使用筆不是一味的“前衝”,這種運筆中的“反拉力”與“推動力”的相反相成大大增加了草書用筆的趣味,使王鐸行草的運動節奏更加豐富,孫過庭說草書“使轉爲形質,點劃爲性情”,王鐸的行草豐富了草書的線條表現力,使草書的運動感更鮮明,內涵更深刻,不能不說是敏銳抓住了草書的本質特徵。康有爲曾盛贊王鐸“筆鼓宕而勢峻密,眞元明之後勁”。梁巘對王鐸評價不甚高,然說他“勁健”,“全以力勝”是有見地的,雖然嗤之“體格近怪,只爲名家”,但又看到“明季書學競尙柔媚”,王鐸能“獨標氣格,雖未入神,自是不朽”。這裏,梁巘所謂“雖未入神”,乃是古代淵源長久的以“天然簡凈”、冲淡悠遊爲草書極致的傳統審美觀念,所以,即使推崇碑學的包世臣也尺把王鐸列入“逐迹窮源,思力交至”的“能品”中下等,然而,恐怕正因王鐸“思力交至”,將其主體意識和獨特個性不加含蓄地表現出來,王鐸才受到已不“冲淡”的現代人們的喜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