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群帖
【简介】:
東晉·王獻之書。傳爲宋臨本。紙本,行書,尸牘一則。凡八行,共五十字。此圖版爲羅振玉舊藏。《宣和書譜》、《山谷題跋》、《東觀餘論》、《淳化秘閣法帖考正》等著錄。刻入《淳化閣帖》。刊於日本《書道全集》(四)。
【赏析】:
就點劃如挺竪、蟹爪鈎和字勢峻傲、重心搖撼向下的行氣等特徵,一眼就可看出此帖大合於米芾家法,但却載在王獻之名下,孰是孰非用不着深究;其實如後人臨《蘭亭序》亦每言王羲之書,大槪因底本出自其人其手吧。
若就欣賞而言,不妨取中立立場,旣看作王字亦視爲米字:非王非米—從而取得兩個參照値。
從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和傳爲米臨的《中秋帖》等看,其所謂超越乃父自變家法處,更多地是反映在書寫節奏上的加快,字與字的空間在瞬時融爲一體或相互咬挫,筆劃連綿流注不可遏止,所謂“一筆草”是也;但由於快迅,線條在空間構築上就來不及加以變化,呈相對單一狀,氣息始終是呈流線型冲貫,缺乏一種由線條多向衝突而顯示的澀勢與力感。
再看此帖則不然,線條輕重、字之大小皆懸殊多變,以及縱斂交互的字態,使形、章立刻充滿了不僅有縱向的穿殺力,更有橫向甚至整體構成的開拓張力,尤其是細線的切割與枯筆的彈擦所形成的空間意象,使無形的空氣爲之顫抖,爲之嘶呼。果然王獻之原迹如此,大槪又會來一場“鵝群論辯”罷。
那麼,我們再從米芾的立場看,他臨古亂眞的水平後人莫不欽服,即如此帖之“嘗”字,與《鴨頭丸》帖中同字,幾毫釐不爽,其於王字細節的把握可謂敏細之致(其實米字得力於獻之最多,奇怪的是他自己幾乎沒有提及他這位眞正的老師,大槪因爲他在小王名下以假充眞之作亦多,其詭秘可見一斑)。但終究主體性情各異,所臨又無不打上米芾的烙印,前文已有言指;再比照一下米芾其他大多數書作(個別手札除外),如此帖中的大開大合的結構、數字一筆的揮運節奏,幾乎鳳毛麟角。我們又不得不爲之沒有很好地把憑藉王書所發揮出的這些形式的內涵在他的創作中進一步地發揮而迷惑、惋惜。
由此我不得不進一步思考臨帖的目的與要旨,愈覺所謂繼承創新之不易、審美主、客體之間的精神溝通的難度;不是自稱“聚字成家”的米老也未得完全旣能食古又能消化吸收嗎(要麼他只是爲了以假充眞)?再者,能食古、能消化,又是否全能吸收?有必要全吸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