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游道場山詩卷
【简介】:
淸·劉墉書於乙卯(1795)。紙本。行書。七言詩二首並記。凡四十行,共三百零五字。31.4×190.5cm。上海博物館藏。刊於日本《中國明淸書法名品圖册》。
集評 近代譚澤闿跋:“此諸城七十六歲書,……老味溢出,得蘇之神,最可愛玩”。近代蕭俊賢跋:“諸城書晚年蒼老,間已流入荒率。曩在粤東,見孔子三十六銅鼓齋所藏大幅,精力彌滿,殊多含蓄不盡之趣,定爲中年用工時所作。斗南先生出示此卷,視前所睹者,殆相伯仲,眞迹無疑。”近代曹典初跋:“字近工楷,跋稍作行草,遒麗絕倫。”
【赏析】:
劉墉被譽爲“集帖學之大成者”,說明其曾取衆家之長、滙百家之工,特別是歷史上的帖學大師。其早年學趙孟頫,後對蘇軾和董其昌深有研究,不知是有意無意,這幅書寫“蘇軾《遊道場山詩》卷”即有很濃的蘇字意味。此卷首與卷尾的各家跋語中,都衆口一詞的提及這一點,如“此卷得坡公神髓”“老味溢出,得蘇之神”等。劉墉曾激烈地反對筆筆有古人,此卷在筆飽墨滿,化剛爲柔的特點上確與蘇軾書無貳,然而,兩者比較畢竟是貌合神離、同工異曲,在表現形式上是各有特色的。蘇字有一個明顯特點是長撇短捺,左秀右枯,左伸右縮。墨色淋漓的長撇如秀士輕甩長袖,瀟灑自然,風度翩翩;劉墉則收鋒內斂,引而不發,含蓄深沉,老持沉重,更像一個凝神收思,閉明塞聰的老學者,使人感到深不可測。蘇字雖然綿裏裹針,藏而不露,但明顯的頓挫,方而頗有稜角的轉折說明其還是按捺不住有小試鋒芒之處;劉墉則完全化方爲圓、變折爲轉,沒有一絲火氣,完全是精華蘊含、勁氣內斂,於修養之道而言,劉墉進入了更高境界。因此,如果把蘇字比喩成含蓄而高妙的武術的話,劉墉書法則純是以慢、圓、柔、沉爲特點的太極拳,這是平易在外、精彩內含;無爲之形,有爲之質的高境界,“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的評論是精闢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行書七言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