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寺碑
【简介】:
全稱《秦望山法華寺碑》。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立。李邕撰並書。舊在浙江紹興秦望山法華寺,久佚。僅淸何紹基舊藏宋搨孤本傳世,一九八〇年歸上海博物館。有翻刻本。上海有正書局曾合何紹基藏宋搨本與何氏翻刻本爲一册影印出版。
【集评】:
明楊士奇《東里續集》:“溫潤淸麗”。淸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鈔》:“至《李思訓碑》、《任令則碑》之蕩軼,《端州石室記》之敦樸,《麓山寺碑》之遒勁,《李秀碑》之肅穆,《盧正道碑》之精麗,《靈岩寺碑》之靜逸,《龍興寺額》四大字之雄厚,旣各造其妙,而純任天機、渾脫充沛則以《法華寺碑》爲最勝。
【赏析】:
李邕是唐代學王羲之而能自立門戶的大書家。《宣和書譜》稱“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學右軍行法,旣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北海的新意恐怕就是在王羲之之外又融入了碑意,使王字變得渾厚敦樸,自成一家,故有“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之稱。然而,北海厚而靈動,肥而更捷,並無肥滯之病。
《法華寺碑》就是李邕肥厚的代表作,此碑筆畫雖肥而骨力內含,結體欹側,左低右高,奇趣橫生,但奇而能穩,這與他的字始終保持中竪的直立及重心偏低有關。
元代的趙孟頫似乎從《法華寺碑》中得到許多養分,這一點可以在趙書的碑版中得到證實。
要尋找行書中藝術風格相同的書法家,有誰能將淸秀婉麗的趙孟頫和雄健超拔的李邕聯繫起來呢?盡管二人都曾師法過“二王”。但是,有意思的是趙孟頫晚年偏偏學過李北海。而李邕的這通《法華寺碑》,也確實啓發了趙孟頫。
和李邕存世碑刻中影響最大的《麓山寺碑》、《李思訓碑》比較起來,這通碑顯然在用筆、結體上具有不同的特點,體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前兩通碑用筆迅疾強健,放達恣肆,結體則誇大二王左低右高、橫畫上斜的取勢特點,不拘常規,專以險側取勢,毫無嬌媚的姿態,給人一種銳不可當的力感。這通碑筆力沉着紥實,使轉婉暢,筆法華艷腴潤,結體匀稱優雅,借讓巧妙而不落纖巧,內藏筋骨,流美於外,宛如一渠淸流,輕蕩微波,緩緩而去,給人一種柔潤淸新的氣息和韻味。
若要探討其淵源,這通碑和王羲之遒媚勁健的《姨母帖》、《喪亂帖》、《奉橘帖》實爲同一面目。而趙孟頫柔潤淸新的《洛神賦》,可說是這通碑書之流。
値得玩味的是,李邕的這通碑並不是代表他不同時期的書風。因爲這通碑並非寫於李邕取法“二王”的早年時期,而恰好寫於《麓山寺碑》和《李思訓碑》二者的中間。同是一個剛強、正直的李北海,在同一段時間裏,旣創造出雄強精悍的書風,又運用了華艷腴潤的筆法。可以說,後者是他對傳統的成功繼承,前者則是他藝術創造活力的表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