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贈靜虛詩册
【简介】:
明·羅鹿齡書。紙本。草書。七言詩一首。凡三十二行,共一百八十五字。共四開,第一開25.2×22.8cm,第二開24.8×23.3cm,第三開24.8×25.8cm,第四開24.8×27.3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著錄。刊於台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二十),載入台灣《故宮書畫錄》卷三。
【赏析】:
繼唐代以後,狂草的又一次風行是在明代。當張旭、懷素名盛一世的時候,問津狂草的人並不多,除他們兩人以外,唐代以狂草著名並留下了傳世之作的人寥寥無幾。宋代雖經黃庭堅、宋徽宗提倡,仍未能成大氣候,其根本原因是大草書非有超常的功力難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在暴風雨般的節奏中表現嚴密的運筆技法,實在是一般文人望塵莫及的。即使以狂草著稱的同是唐代僧侶的高閑,亦因筆法稍疏而遭後世詬病。
然而在崇尙個性情趣的自由抒發的明代,對狂草的評判標准有了明顯的改變。人的個性和感官享受受到了尊重,對狂草來說,首先重要的是氣勢和神韻,技法上的缺陷和失誤被默許了,被視爲外加的束縛的技法被置於次要的地位上。這樣,寫狂草的人多起來了,明中葉以後的書家,很少不作狂草的。水平雖各有高下,但技巧的精熟是都遠在唐人之下的。羅鹿齡的草書正是產生在這樣一個時代。《贈靜虛詩册》運筆迅疾流轉,佈局上橫向的穿挿十分自然,字形大小懸殊,時而下筆渾重,時而飄忽旋轉,通篇幾乎沒有一點滯帶遲疑的地方,表達了作者自由奔放,閑適無礙的心境。從這些特點來看,羅鹿齡的草書是深受唐人影響的。然而,如果以嚴格的要求來看其運筆,却有不少地方提按不明,線條的質量也不是很高的。這是時代的局限,審美歷程中的一環。我們今天是否也應該效法,那就是另外的間題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