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哲理 > 参考消息书法

参考消息书法

书法哲理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文·段宏刚

邀请文化名人给一些门店、单位、机构、景点等场所题字,历来是皆大欢喜的事,一来可以增加这些场所的文化气息,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来对题字者来说,把墨宝长期展示在显眼地方,得到一代代人的品评和瞻仰,是能让自己名垂青史的最好方式,因此,从古至今,有实力有商业头脑的人,都会不惜重金邀请名人来题字,给自己撑门面。

鲁迅(1881年——1936年)先生和郭沫若(1892年——1978年)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力毋庸赘述,他们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先驱,都创作过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他们在文史研究、教育、翻译、文艺评论、书法创作等领域,都创造了让同时代学者望尘莫及的成果。

鲁迅先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和郭沫若是我国20世纪文化界两座遥相呼应的高峰。

由于他们都出生在清朝末年,那时,书法传承有序,读书人对书法相当重视,社会上衡量一名读书人有没有真才实学时,只需看看他的字写得怎么样就足够了。

一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对书法从来不敢怠慢,对他们来说,书法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自己的脸面问题,因此,他们自进入学堂读书,就把书法当作一门基础课程来学习和修炼。

鲁迅和郭沫若的书法童子功,正是在学堂打下了基础。在后来,他们通过不断临写和学习,博采众长、熔古铸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书法风貌,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郭沫若先生

他们二人在书法上的共同点,都是以“碑学”风格来入书,发扬了厚重、雄浑、古拙、粗犷的书法美学。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对那种妍媚、秀丽、潇洒、飘逸的“贴学”风格,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于是,书坛上经过金农(1687年——1763年)、郑板桥(1693年——1766年)、包世臣(1775年——1855年)、赵之谦(1829年——1884年)、张裕钊(1823年——1894年)等一批书法家的倡导,以及传承有序的接力创作,“碑学”风格在书坛越来越受到重视。

到清末民初,“碑学”书风迎来了发展高峰,诞生了诸如吴昌硕(1844年——1927年)、康有为(1858年——1927年)、于右任(1879年——1964年)等影响力巨大的书法大师,把书法的“壮美”风格推向了极致。

郭沫若题字

鲁迅和郭沫若生活在碑学兴盛的书法风气下,因此,他们的书法自然而然会带上鲜明的碑学烙印和壮美风格。

他们都是影响力极大的文化巨匠,如果能获得他们的亲笔题字,绝对是蓬荜生辉的美事。然而,两人的亲笔题字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鲁迅在有生之年,几乎没有给任何一个场所亲笔贡献过墨宝,而郭沫若的亲笔题字遍布大江南北,随处可见。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大原因。

鲁迅集字

其一,鲁迅一生活了55岁,不算长,早在1936年就与世长辞。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各行各业热火朝天的建设,新建的许多场所需要有分量的文化名人来题字装点,鲁迅偏偏在这时早已离世,没有机会贡献自己的书法优势。

其二,鲁迅是一位文化斗士,在生命最后十年,他除过“以笔为刀”,撰写一些发人深省的杂文,肩负自己的文学使命之外,推辞掉了其它事务,几乎很少抛头露面,导致他的墨宝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

郭沫若算是比较长寿,活了86岁,赶上了好时机。新中国成立后,他当选为第一任中国文联主席,连续任职三届,直到他1978年鹤归西天后,才由周扬接任。

郭沫若书法

在担任文联主席期间,郭沫若还担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等职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郭沫若都称得上是新时代文化界的旗手,影响力在当时举世无双。因此,邀请他题字的单位多不胜数。

细数下来,郭沫若的题字很多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故宫博物院、中国书店、中国银行、荣宝斋、黄帝陵、沈阳故宫、南阳诸葛草庐、宝鸡日报,等等。

其中,郭沫若上世纪50年代给“中国银行”的题字,最能代表他的书法风格。

鲁迅书法

中国银行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把战略眼光拓展到海外市场,相继在国外许多城市开设了分行,以服务全球金融业为己任,在这样的契机下,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形象,邀请文化名流重新给“中国银行”题字就变得顺理成章。

经过对文化名流的层层筛选,郭沫若先生最终突围,有幸成为题字者。

这四个大字流露出浓郁的魏碑风格,字体壮硕宽博,笔画敦实肥厚,结构以沉稳庄严为主。在笔画的承接和转折上锋芒毕露,竖划写得雄壮厚实,雍容华贵,横画写得瘦劲纤细,铁骨铮铮,整体的节奏变化和视觉效果非常鲜明,跟当时我国所倡导的开拓进取的国家精神十分吻合。

可以说,郭沫若题写的“中国银行”,把魏碑的壮美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鲁迅集字

当然,鲁迅先生虽然过早离世,但他对文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足以让人们永远铭记他,为了纪念这位可敬的大文豪的不朽功绩,一些单位和机构纷纷采取集字的方式,筛选鲁迅手稿中的字体,组合成了自己需要的名称,可以说,鲁迅以间接的方式,同样很成功地给许多机构题了字。

鲁迅的代表性“题字”有: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参考消息》、《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杂文报》、《南方周末》、《浙江日报》、《绍兴晚报》、《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等等。

在鲁迅的众多集字里,《参考消息》无疑是最有分量的一个。这四个字成功组合于1956年,当时《参考消息》准备改版并增大发行量,报社领导邀请了几位有分量的文化名流来题写报名,然而,他们的题字并没有让报社满意,报社最终决定从鲁迅先生的手稿和书信中集字。就这样,鲁迅间接完成了一个重要题字。

郭沫若题字

可以看出,《参考消息》这四个字以魏碑风格为基准,同时吸收“二王”飘逸灵动的书写特征,在结构上给字体融入了新意,结字圆转灵动,线条柔韧爽利,笔画凝练含蓄,从字体中既能看到优雅的书卷气,又能看到拙朴的金石味,把书法的壮美和秀美结合得恰到好处。

鲁迅先生历来是性情中人,不论写文章还是写字,都是至情至性,一直遵循“我心写我心”的原则,因此,这幅题字里看不到一丝故作高深的样子,完全是自然天成。

要说鲁迅的“参考消息”和郭沫若的“中国银行”哪一幅题字更有韵味,更有艺术含金量,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能够肯定的是,凡是称得上艺术的书法作品,欣赏者完全能从字体中看到书写者的功底、技巧、气质、性情、修养、格局,这些无法掩藏,更无法假装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