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书法的鉴藏与流传
一、北宋初期宫廷对法书的搜集
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在统一全国时,也同时将各地方小王朝里的文物法书集中于汴京,这些通过战争手段获得的法书作品,除了一部分赐给大臣之外,其余的都成了宋代宫廷的收藏。
赵光义对书法的收藏尤为重视,他即皇位不久,即诏天下郡县搜访前哲墨迹。他还专门指令高文进、黄居案搜访民间法书,并铨定品次。
宋初有王文献家书画繁富,其子贻正,亦好收藏,曾多次往来京各地访求名迹。太宗时期王贻曾进献所藏书画十五卷,而得太宗御札云:“卿所进墨迹并古画,复遍览看,俱是妙笔,除留墨迹五卷、古画三卷领得外,其余却还卿家,付王贻正。”
通过以上多种途径,宋初宫廷对于古书画的收藏搜集已颇为可观。在端拱元年(988)于崇文院特设秘阁,用以储藏。秘阁之中,除了上万卷古籍书外,法书名画有数千卷,可惜这些法书名画没有留下完整的目录。淳化三年(992)所刊刻的《淳化阁帖》,可谓是宋初宫廷收藏法书图录,只是刊刻的只有唐和唐以前的法书作品,共约有四百五十件,而对于五代以来及当时名家的作品,却没有刊刻,因而不能代表当时收藏的法书全貌。
二、宋徽宗时代的法书收藏及著录
宋代自开国以来至宋徽宗赵佶,历经了七个皇帝一百五十余年的搜集,皇帝的书画收藏越来越富,加之徽宗本人不但是一位书画家,而且好古收藏,他做了皇帝后,又进一步向民间搜集,所以宋代皇室的书法收藏在徽宗时代达到了最高峰,所谓“秘府之藏,充忉填溢,百倍先朝”(《画继》)。
在对于皇室内府所收藏的法书墨迹,进行保护、利用和整理方面,赵佶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在保护方面,他一是对宫内的旧藏进行重新装裱,并亲自为其题写标签。经他重新装裱过的作品,世称“宣和装”。因时代久远,宣和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大都经过了后代的多次重新装裱,很难保存原貌,或绫天头不存,或前后黄绢隔水被替换,或拖尾纸挪作它用,凡此等等,都使我们难以觅到宣和原装了,只是在一些画幅上从七玺的残留痕迹中,可断定其曾经为宜和内府所收藏。对于书法作品的装裱形式,也将前黄绢隔水上的“双龙”方印,改为“双龙”圆印,钤押的部位,不在标签上,而在标签下方与本幅的接缝处。宣和的另一装裱形式是册装,赵佶曾经命人将“上自曹弗兴,下至黄居窠,集为一百秩,列十四门,总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览集》。”
在整理、鉴定、著录内府收藏书画方面,徵宗先后任命沈乔年、米芾负责宫内的书画管理工作。米芾精通鉴定古书画,徽宗特授以“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在整理著录方面,赵佶还命侍臣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成《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两部书。《书谱》共二十卷,按帝王诸书和篆、隶、正、行、草、分的书体及附录制诰分类,记录了一百九十七名书家小传及一千二百四十余件作品名目。这一记载,可能还不是当时宫内的全部收藏,在《书谱》中,像有名的书家苏轼、黄庭坚、文彦博、司马光等,不见记载,况且赵佶还曾学习过黄庭坚的书法,并命米芾进献过黄庭坚所写的《千字文》,可以想见,这些书法家的作品,在当时宫内是有所收藏的。
总之,《宣和书谱》是第一次较为完全系统地记载宫廷书法收藏的著录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南宋宫廷的法书搜集与装修
北宋灭亡,宜和秘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有的为金人所得,归入到了金内府;有的流落在民间。高宗赵构南渡建都临安之后,一方面招揽画人,重组宫廷画院,另一方面从各处搜求古书画,特别是从北方流散来的书画,以充实宫廷的收藏。经高宗三十余年的努力,历孝宗赵奋、光宗赵悖,至宁宗赵扩时,其收藏之富,颇有可观。
高宗赵构也同徽宗一样,对所搜集来的古书画作品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命米友仁进行鉴定。据周密所获得的《思陵书画记》记载,高宗对所搜集进来的古书画作品,都要重新进行装裱,装裱时分不同等级选用不同的材料,钤用不同的印记。从目前所能看到的实物上,属于高宗内府的印记有:乾卦圆印、“希世藏”、“绍兴”联珠印、“睿思东阁”、“内府书印”、“机暇清赏”、“机暇清玩之印”等多种。高宗喜欢米芾的书法,对内府所搜集来的米芾书法作品,都要米友仁来审定并题记。如《苕溪诗》卷上,接纸骑缝上有“睿思殿印”、末尾有“绍兴”联珠印。后赙纸米友仁跋云:“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此即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实物。高宗对书法作品的装裱尤为注意,并要亲自过问,其程序是;“应搜访到古书,先降付魏茂实定验,打千字文号及定验印记,进呈讫,降付庄宗古分手装褙。”装裱中,“古厚纸不许揭薄,若纸去其半则损字精神”。这些在保护古书法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是赵构在这里也干了一些傻事,在重新装裱古书法中,为了求得整齐划一,往往将前代人的题记拆去,如“搜访到法书,多系青阑道绢衬,皆唐名士多于阑道前后题跋,令庄宗古截去上下阑道,拣高格者随法书进呈取旨,拣用依绍兴格式装裱。”这中间就是连宋徽宗赵佶的墨迹也难免,“古书画如有宣和御书题名,并行拆下不用,别令曹勋定验,别行撰写名作画目,进呈取旨。”对此种种错误的作法,周密曾指斥“鉴定诸人”“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其鉴定诸人是:曹勋、宋贶、龙大渊、张俭、郑藻、平协、刘璞、黄冕、魏茂实、任源等。这一指责是应该的,但如果得不到高宗的认可,他们也不能干,主要责任应当在赵构。
四、宋代的私家法书鉴藏
宋代私人收藏文物字画之风特盛,差不多的士大夫及大商人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书画的收藏。由于此风之长,宋代便出现了文物书画的市场。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当时汴京最大的自由贸易中心之一的相国寺内,殿后资圣门前,就是专门买卖“书籍玩好图画”的地方。“由于书画市场的活跃,购买者多好前代名家名笔,所以书画作伪之风亦随之而起。书画作伪风气之盛,使书画鉴定专门家应运而生,再不是由画家来兼任了。
楚昭辅、王溥、王贻正等可谓是北宋开国初年的书画收藏家。
宋由开国至北宋灭亡之间,所谓“承平日久”,士大夫家的收藏日富,有的是几代相传,不断积累,因而成为收藏家。例如苏易简子苏耆,耆子舜元、舜钦,舜元子獬,舜钦子泌、激,一家四代均好收藏,米芾称之为“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例如今存于中国台湾的唐代怀素《自序帖》,前六行为苏舜钦补书,苏泌收藏。他们家族收藏的重要作品,米芾曾见到有王羲之的《雪晴帖》、《兰亭燕集序》,颜真卿的《乞米帖》等。经其手收藏的作品钤有“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墨豪”、“武乡之记”等印。
北宋最大的私人收藏家当首数米芾,他自己是著名书法家,精通鉴赏,见多识广,宋人笔记中常有关于他笑话的记载,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书法收藏的。如《石林燕语》;“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尝谒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右军《王略帖》示之,芾惊叹,求以他画换易。攸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攸遽与之。”宋士夫之间,互相观摩、借阅、赠送、交换所藏古法书,也是一种风气。米芾的收藏除购买之外,也通过这些途径获得。据他自己说:“余家收古画最多,因好古帖,每自一轴加至十幅以易帖。”又说:“全家晋唐古帖千轴。”凡是经他收藏过的好书画,均钤上收藏印记。“最上品书画,用姓名字印,‘审定真迹’字印,‘神品’字印,‘平生真赏’印,‘米芾秘箧’印,‘宝晋斋’印,‘米姓翰墨’印,‘鉴定法书之印’,‘米姓秘玩之印’。玉印六枚:‘辛卯米芾’,‘米芾之印’,‘米芾氏印’,‘米芾印’,‘米芾元章’印,‘米芾氏’,以上六枚白字,有此印者皆绝品,玉印难著于书帖。其他用‘米姓清玩之印’者,皆次品也。无下品者。其他字印有百枚,虽参用于上品印也。自画古贤用玉印。”米芾的收藏从他所写的杂记形式的《书史》、《画史》二书中可略知其中一二。他曾将自己收藏的晋人法帖刻于石,名《宝晋斋法帖》,今有翻刻拓本存世。
米芾的《书史》,记录了他自己家藏的部分书法目录,另外还记录他所目睹的别的私人收藏的书法目录,并加上他简单的评语,或真或伪、或好或坏,兼及印章、纸绢、服饰、裱褙等。内容虽简略,并无体系,然而实开以后著录之风。他另外一书名《宝章待访录》,记录了他在私人收藏家中“目睹”和“耳闻”的重要作品目录。据粗略统计,米芾所接触到的收藏家有百名以上。如王诜、赵令穰、李公麟、薛绍彭等都有很好的收藏。其他大官僚家庭如李玮、冯京、丁谓、文彦博等以及宗室仲爱、仲忽、仲仪、君发等也都是喜好收藏的。米芾把收藏者分为两种:一曰“好事者”,一日“赏鉴家”。但米芾在收藏和鉴赏上,也有他的偏见之处,即鄙薄近代和同时人的作品,不屑于收藏,这种厚古薄今的倾向实不可取。
就南渡以后的重要私人收藏家有赵令畤、赵与懃、贾似道等人。赵令畤,字德龄,宋宗室,南渡以后封安定郡王,他的家庭收藏共记录有自梁元帝至李公麟二十二家二十五幅作品。赵与懃,号兰坡,宋宗室。其家藏书画记录在《赵兰坡所藏书画目录》中,共计有法书一百七十九卷,名画二百十三卷,书末附记云:“以上书画止是手卷,大者不在此数,其中多佳品,今散落人间者往往皆是也。”贾似道,字师宪,宋理宗时以姊为贵妃,官至右丞相,权倾中外。度宗立,以太师平章军国事,封魏国公。后为郑虎臣所杀,德祐(1275~1276)末籍其家,所有书画均归入宋内府,今存无名氏所著《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共记录有法书四十二卷,名画五十八卷,是他家所藏的部分藏品。据该书称,贾似道所藏书画另有《悦生古迹记》一书,凡这本书所记的都不记。经贾似道收藏过的书画,均有“魏国公”、“悦生”(葫芦形)、“秋壑图书”、曲脚“长”或“封”字等印。
两宋的私人收藏还散见于一些文人的杂记当中,如苏颂、苏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陆游、周必大、朱熹、陈传良、叶适、刘克庄、释惠洪等人,或自己本人有所收藏,或于他处所见,于文集题跋类中均有所记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隋唐五代书法的鉴藏与流传
下一篇:元代书法的鉴藏与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