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书法作品欣赏 · 经典文化第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作品 > 秦书八体

秦书八体

书法作品2024年12月浏览次数:

    一、小篆与秦刻石艺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有利于统治,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采纳了李斯提出的统一全国文字的建议,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书同文”。秦代文字改革以沿袭了两周古文字的“金文”、“籀文”(大篆)作为基础,对先秦各地域的异形文字、繁体字进行整顿,“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提出统一和简约的规范文字,要求全国通用。这种统一的文字,史称“小篆”,又叫“秦篆”。当时,由李斯撰写的《仓颉篇》、赵高撰写的《爱历篇》、胡毋敬撰写的《博学篇》三部字书都是作为识读和书写的范本,只可惜这三部字书没有流传下来。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以小篆为主,并加上了古文与籀文,保留了秦代小篆的基本风貌。

    小篆字体较籀文更加规范化、抽象化。全部笔画都是粗细均等的线条,横竖直者像排玉箸,环曲弯者如折钗股,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筋骨内聚,圆润婉通。其体态修长见方,结体匀称,大小相同,偏旁部首位置稳固规范。与以前古文相比,其符号性和图案性明显增强,而同时象征性却大为减少。

    秦代小篆书体文字应用方面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小篆刻石书法却成就了一代辉煌,其影响延及了几十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所到之处都要立石记功。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刻石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六处七石,《史记》并录其铭文五篇。石皆毁损,今所存者,有徐铉摹本《峄山刻石》、明安国的藏本《泰山刻石》及“二十九字本”、明拓本《琅琊刻石》、宋汝帖十三字《芝罘刻石》、摹刻本《会稽刻石》数种。这些刻石都是秦始皇巡视天下炫耀其文治武功的纪念碑,相传为李斯手笔,字体为当时标准的小篆。《峄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出巡至山东峄县的峄山时所立。后来被魏太武帝拓拔焘推倒,并焚于火。宋人郑文宝根据徐铉摹本所刻,现存西安碑林。《泰山刻石》也叫《封泰山碑》,始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石四面刻字,前三面为始皇诏书,第四面补刻二世诏书。现仅存10字,其中8字完好,现藏山东泰安岱庙,此刻现存拓本以明代安国所藏首拓165字为最古。《琅琊刻石》清光绪中叶尚存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被沉到海里,现仅存残石一块,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传明拓本,残存13行,每行8字,完全漫漶不可读。《会稽刻石》刻于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原石在唐以前已佚,元代申屠驷重刻,清康熙年间被人磨去,现存为以元重刻本为底本的再翻刻本。《芝罘刻石》、《碣石刻石》两碑早毁,无遗迹可寻。

    上述刻石,历代评价甚高,被看成小篆书法的典范。唐张怀瓘《书断》称颂:“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为骖腓,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

    秦篆刻石不仅提供了小篆书法的典范,而且开始了历代碑、北碑而至清代碑学派系的2000年艺术长河。即便帖学派系,也有赖于以刻石的方式储传审美的历史信息,并发扬光大,生生不息。只要我们巡视一下西安碑林、《宣和书谱》、《三希堂法帖》,就能感受到秦人刻石伟大的开创性意义和历史功绩。

    二、秦隶与简帛书

    东汉许慎说:“秦书八体:一日大篆,二日小篆,三日刻符,四日虫书,五曰摹印,六日署书,七日殳书,八曰隶书。”其中除了小篆、隶书外,其余六体都是秦以前所固有的。

    “隶书”之名,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而后的许慎、蔡邕也都明确采用。隶书兴起的原因,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案隶书者,秦下邦人程邈所造也。”程邈原为县里小官,因罪入狱,他于狱中整理了隶书3000字上奏。秦始皇认为很好,就免了他的罪,并封为御史。传说归传说,事实上任何一种书体的诞生都不可能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而由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做的大概只是整理工作。

    “隶书者,篆之捷也”。为了适应快速书写,隶书将篆书的曲线条变为直线条,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纵势字形变为横势。秦代把这种写得比较草率、带有隶书笔意的字体,称做“秦隶”。书法史上称秦隶为“古隶”,称汉隶为“今隶”。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隶书在书法演变中逐渐取代篆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用书写的要求。因为“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隶书的产生是我国文字和书法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汉字书法史上把这次变革称为“隶变”。从此,隶书成了古今字的分水岭,为汉字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简帛书是简策、版牍、缣帛书的简称。简帛与甲骨金石一样,是文字书写的物质载体。简策是由细竹片或细木条编连而成的。一根竹木条叫做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一篇文章或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即成为策(册)。版牍用的是薄木板,没有写字的木板叫版,写了字的木板叫牍。版牍一般用来写短文章。帛书是指在丝织品上写字,因当时丝织品有帛、缣、缯等名称而得名。简策、版牍、帛书都是用毛笔蘸墨书写的。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发现了1152只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这批竹简大部分完好,长23厘米至27.8厘米,宽0.5厘米至0.6厘米,内容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关秦代法律制度和狱事的,有《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等数种文献。但是,秦隶的应用范围并不仅限于狱讼,许多政事公文、知识著作也用隶书撰写和传抄,这批简牍中就有《为吏之道》、《日书甲乙》、《语书》以及墓主的《编年纪》。秦简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也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的秦隶资料。这些尚未成熟的隶书,可以说是秦隶的典型,其特点是:减少盘屈,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个别字亦有蚕头磔尾的雏形。简牍和帛书不仅是保存我国上古至中古文献的宝库,而且在最广泛的应用过程中普及了毛笔墨书和推进了字体的隶变,孕育和发展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标签:

上一篇:秦汉造型时代

下一篇:两汉书法